關于特朗普是否訪華的猜測一直是國際焦點,而就在當地時間4日,在空軍一號上面對記者追問時,特朗普輕描淡寫甩出七個字:“他可能訪問中國”。這話看似隨意,實則信息量不小——從滿天飛的小道消息升級為總統親口證實,訪華這事總算從“會不會”推進到了“啥時候來北京”。
目前,行程安排正浮出水面,外媒透露,美國商務部已悄悄聯系商界大佬,包括蘋果CEO庫克和輝達CEO黃仁勛,摸底他們陪特朗普訪華的意向。至于時間點,分析來看,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可能選在9月,方便特朗普順道參加中方活動,甚至可能與普京碰面。
圖為特朗普
另一個選項是10月下旬,借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峰會的檔期“順路”訪華。從節奏來看,前者偏向“單獨亮相”,后者則更像“多邊交流”。不管選哪個,美國顯然是要把這次訪華當成一場外交大戲來做。
為此,美方也已經開始進行“前期準備”,在短短幾天內連退4步對華示好。第一步退在芯片戰場。當地時間7月2日,德國西門子突然發聲明:美國商務部通知我們,對華出口芯片設計軟件的禁令取消了,緊接著新思科技、楷登電子也證實恢復對華技術供應。
第二步在能源領域同步解綁。同一天,美國政府給兩家乙烷巨頭發函:恢復向中國賣乙烷,立即生效。這事影響不小——美國出口的乙烷一半運往中國,六月被禁令卡住后,墨西哥灣一度堵了八艘滿載乙烷的船動彈不得,現在貨輪終于能開往中國港口卸貨。
圖為美國國會大廈
第三步轉向航空業。7月3日,通用電氣航空接到通知:允許向中國商飛C919供應發動機,被暫停的LEAP-1C發動機許可證重新激活,霍尼韋爾等公司的航空零部件出口也放行。
第四步則是一個意外的方向——南極。這段時間,美方突然大幅削減對南極科研的預算,打算縮減70%的經費。這意味著美國在南極“戰略收縮”,而中國則可以逐步擴大科研基地,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
不過,也有美媒開始渲染“中俄在南極威脅美國影響力”,但這明顯是內政外交失敗之后的甩鍋邏輯。你不投錢,不派人,不研究,還想要全球話語權,這怎么可能?南極合作的本質是科學,不是爭霸。
對此,中方也不客氣地回應了所謂“軍事化”的質疑。外交部發言人講得很明白:中國在南極的活動完全符合《南極條約》的規則和程序,目的就是為了增進科學合作,不存在“非和平用途”的問題。誰想把南極搞成新戰場,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圖為盧比奧
而在美方連退4步之后,壓力就來到了魯比奧肩上。要知道,魯比奧此前一向以對華強硬著稱,甚至有好幾次公開表示“要聯手盟友圍堵中國科技發展”,說話很直接,做事也不藏著掖著。但現在風向變了,他如果真想在外交崗位上“站穩腳”,那就必須改變姿態。這也是為什么最近他突然“低調”,不再在公開場合大談所謂的“中國威脅”。
關鍵的問題在于:他能不能圓回之前的“狠話”?能不能在中方最關心的臺灣問題上,給出一個明確立場?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初期,美國國務院就悄悄刪掉了“不支持臺獨”的內容,這件事至今沒給中國一個說法。如果這次訪華還不澄清,那我們態度自然也不會太好。
此外,中方已經多次表示,中美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外交部、中聯部都在釋放信號,愿意推動兩國關系改善。換句話說,中方愿意給機會,但不會無底線退讓。如果魯比奧沒有準備好應對這些問題,那特朗普訪華之路也不會太順。
特朗普回應訪華事宜 資料圖
從更廣泛的國際格局看,特朗普訪華的背后,其實牽動著整個中美“緩和周期”的判斷,不只是單純的總統出行問題,更關乎雙方在科技、能源、貿易、外交、安全等領域能否真正“軟著陸”。不過,真正的挑戰還在后面:訪華行不行得通,關鍵不在中方,而在美方能不能做到“說話算數”,尤其是魯比奧這道“門檻”,過不去,中美就只能在邊上繞圈子。
說到底,特朗普要真想在任期內完成一次有意義的訪華之旅,那就別玩套路了,該放的放、該交代的交代,才能真的坐下來談,談得動、談得成。否則,到頭來只是又一次“打雷不下雨”,反而讓局勢更僵。眼下的機會,已經擺在桌上,輪到美方接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