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高懸,蟬鳴聲聲宣告著夏至的酷熱,你是否好奇,在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代,古人如何在炎炎夏日覓得一方清涼?讓我們跟隨 “文化中國行” 的腳步,穿越時空,一同解鎖古人那些別具一格的消暑妙招。
夏至時節,古人的消暑智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體現。吃冰,便是古人對抗酷暑的一大法寶。早在先秦時期,貴族們便已懂得利用天然冰塊消暑。冬季,人們鑿取河冰,藏于精心修建的冰窖之中,待盛夏取出使用。這些冰塊不僅用于冰鎮瓜果飲品,還會放置在房間內,為室內帶來絲絲涼意。在唐代,冰品制作技藝更為精湛,長安街頭甚至出現了售賣 “冰酪” 的店鋪,以牛奶、蜂蜜與冰混合,口感細膩清甜,引得文人墨客紛紛賦詩稱贊。
扇子也是古人消暑的必備之物。據古籍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于商代,當時多為禮儀用具,象征身份地位。隨著時間推移,扇子逐漸成為實用的納涼工具。到了明清時期,扇子的種類繁多,蘇州折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折扇以竹為骨,紙面繪有花鳥魚蟲、山水樓閣等精美圖案,不僅扇出徐徐涼風,更成為文人雅士手中的藝術品。手持折扇,漫步于園林湖畔,吟詩作畫,實為消夏雅趣。
寢具方面,瓷枕堪稱古人的 “天然空調”。瓷枕中空設計,透氣性極佳,夏日枕于其上,頓感清涼。其表面還常飾以精美的花紋圖案,兼具實用與美觀。古人認為瓷枕 “清涼沁膚,爽身怡神”,對其愛不釋手。此外,古人還會使用竹席、藤席等涼席,搭配透氣性好的麻布寢衣,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除了這些常見的消暑方式,古人還會通過改變居住環境來降溫。例如,在庭院中種植樹木花卉,既能遮陽又能美化環境;在屋檐下懸掛竹簾,遮擋烈日的同時增添幾分詩意;更有甚者,會在庭院中修建水池,池中養魚種蓮,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涼意。
這些傳統的消暑方法,不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就像一部部生動的歷史書卷,為現代人帶來新的靈感,讓我們得以在傳承與創新中,感受古人的生活美學,探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清涼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