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黃樓院戰場意外發現日軍埋尸坑!數千戰爭遺物還原歷史細節

0
分享至



撰文&攝影丨崔毅飛

戰地尋蹤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14年的浴血奮戰,是史詩、是精神、是永不磨滅的民族記憶。為此,北京青年報將推出一系列特別策劃,今日刊發“戰地尋蹤”特別報道。

在這組報道中,既有對全市多處抗戰文物認定的盤點,又有民間志愿者為尋找“鐵證”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既有對全市紅色抗戰主題片區的生動介紹,又有對抗戰文物意義的深度解析……所有這些無不深刻地說明:“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已經成為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奮進的鮮明記憶和不竭動力。

戰地尋蹤——戰·證

楊國慶講述的南口戰役比史料更加生動與細膩。

他更愿意將公眾帶到戰地遺址,鋪開手中的照片和地圖與歷史展開一場隔空對話,讓人身臨其境感知南口抗戰的精神內核。

楊國慶認為,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昌平人,他有義務將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告訴后人。


楊國慶在地下展室整理抗戰文物

在調查南口戰役的過程中,楊國慶注重尋找真實的歷史場景,并將“文獻資料、田野考察、口述史調查”三者相互比對,將宏大敘事與歷史細節相互印證,力求精準還原南口戰役的來龍去脈。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楊國慶讓數千件戰爭遺物重見天日。

在千米高山上發現“漢陽造”

在延慶區的石峽村,有一條僻靜的林蔭小道,迂回可通向山頂的一段野長城。對于楊國慶來說,這條小徑還能通往一處鮮為人知的抗戰陣地。

楊國慶日前意外得到一份作戰地圖,顯示在1937年8月的南口戰役中,中日兩軍曾在石峽長城附近的“舍城西梁”交火。在過去二十年的田野調查中,他從未聽說過這一地標,史料中也鮮有記載。楊國慶多方打探得知,在石峽村的深山區有一道獨立城墻,與周邊長城并未連接,當地村民稱其為“舍城洼”,楊國慶暗自琢磨,舍城西梁很可能就藏在這附近。

為此,楊國慶駕車來到石峽村的山腳下,與伙伴們會合后,楊國慶身背登山包,手持金屬探測器,從海拔500米的點位出發。山林里的小徑彎雜、沒有路標,身材精瘦的楊國慶,就像他的微信昵稱“老山羊”一樣,總能找對方向,登山不知疲倦,很難想象他已年過花甲。

經過兩個小時的攀爬,老楊登上舍城洼東南側的山梁,此地為延慶、昌平、懷來三地交界,海拔超過1000米。就在其他人沉浸賞景的時候,楊國慶不停環顧周圍并有所發現。


楊國慶在野外繪制地圖

“這里視野開闊,山梁上有明顯的戰壕,而且還不止一處。”楊國慶指著一片灌木叢說,南口戰役多為山地作戰,軍隊沿山脊挖戰壕,居高臨下打擊敵人。歷經88年的風吹雨打,這些戰壕被泥土和植被層層掩蓋,只留下一塊塊影影綽綽的洼地。

為證實戰壕的存在,楊國慶鉆進一片灌木叢,用金屬探測器持續搜索,終于在經過一處洼地的時候,探測器發出嘟嘟嘟的響聲。老楊掏出短把鐵鎬開始清理,很快發現一枚銹跡斑斑的鎬頭殘件。隨后他又鎖定一處洼地,經過清理先后找到兩枚子彈殼以及彈夾。

在場的人無不驚嘆,看似尋常的荒山上,竟然隱藏著抗日戰爭的遺跡。

楊國慶用隨身攜帶的飲用水,清洗其中一枚子彈殼,擦去彈殼上的泥土,直徑12毫米的彈底顯現出“五角星”徽標和“二四”等字樣。楊國慶解釋說,“五角星”是漢陽兵工廠的廠徽,“二四”則代表民國二十四年生產。“也就是說,這枚子彈是由漢陽兵工廠生產于1935年,很可能是由中國士兵在1937年的南口戰役中擊發。”楊國慶介紹說,近二十年來,他已走訪南口戰役上百個陣地,發現上千枚子彈殼,2009年他曾在昌平區的雕窩溝陣地,一次發現120枚子彈殼。

當天下午,楊國慶在經過幾個小時的搜索后終于如愿以償,先后找到舍城洼和舍城西梁,并在舍城西梁發現同樣的戰壕遺跡。趁著太陽落山前,老楊在一塊山石上坐定,抽出紙筆繪制起方位圖。在他的田野考察筆記中,又新增了一處歷史地標。

地下室創辦“南口戰役紀念館”

站在舍城西梁向西眺望,遠處的“高樓”長城敵臺,猶如一座豐碑矗立在山巔。楊國慶真正接觸南口戰役,正是從“高樓”開始。

時間回到20年前的一天,楊國慶到昌平區的“高樓”長城登山,發現敵臺的一面外墻彈孔密布,后經證實系南口戰役所留創痕,這給他的內心帶來極大震撼。作為土生土長的昌平人,卻對家門口的這場戰役非常陌生,這激發了楊國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據史料記載,1937年,日軍侵占平津后向南口調兵,妄圖入侵山西、綏遠等地。為阻止日軍向西北擴張,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三軍等搶防南口,在上百華里的地域布防6萬多官兵,南口戰役于8月8日打響。經過20多天的鏖戰,中國軍隊在傷亡過大、后援不繼的情況下敗退,南口戰役以失利告終。1937年8月31日的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周刊發表評論:“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久與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自2005年起,年過不惑的楊國慶,開始根據史料中的線索,對南口戰役進行田野考察和口述史調查。二十年來,他數次走訪位于昌平、延慶、懷柔、門頭溝、懷來等地的上百個獨立陣地“打掃戰場”,并與史料中的記載相互比對、相互印證。他還奔赴山東、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內蒙古、新疆、臺灣等地尋訪南口戰役參戰將士及其后代,進行了大量口述史調查。

隨著探訪點位不斷增多,楊國慶收集的實物數量持續增長,僅子彈殼、炮彈皮、彈夾等戰地遺物就多達上千件。為分享這些遺跡,他將自家經營熟食店的地下室辟為“南口戰役紀念館”,并于2010年8月8日起免費開放,這一天恰逢南口戰役爆發73周年。次年,南口戰役紀念館被昌平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北京市昌平區市民素質教育基地”稱號。

在南口戰役紀念館開辦的11年里,楊國慶接待抗戰老兵十余名、接待抗戰將士后代近百人,參觀者中有學生、教師、企業職員、政府人員、公安干警、部隊官兵,還有日本、法國、德國、瑞士、新西蘭的觀眾慕名而來。這間面積不足60平方米的地下室,不僅展示了大量南口戰役的實物遺存,更像是一根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聯系起與南口戰役相關的各方人士在此找到心靈歸屬。

黃樓院戰場意外發現日軍埋尸坑

對于楊國慶來說,創辦南口戰役紀念館并非終點,他的歷史調查從未止步。在老楊看來,即便是同一陣地,每探訪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發現。

在南口戰役中,發生在黃樓院的戰事頗為慘烈。楊國慶曾到訪黃樓院20余次,在長城周邊先后發現子彈頭、炮彈皮、手榴彈、刀鞘、日軍防毒面具等。相比這些遺物,楊國慶更關注人在戰爭中的命運。

2019年5月7日,楊國慶經過2個小時的攀爬,登上海拔1080米的黃樓院長城。在山坡上“打掃戰場”時,金屬探測器嘟嘟作響。隨后他在地下深約30厘米處,發現一枚面朝下的人類頭骨。經長年掩埋,頭骨呈土黃色,內部幾乎被泥土填實。老楊掀開頭骨旁的幾塊毛石,又陸續清理出多枚腿骨、臂骨、肋骨、肩胛骨、趾骨、脊椎骨等。當天下午,在距離第一具頭骨30厘米處,楊國慶發現第二具頭骨,其體量稍大、顴骨略寬,頭頂中央有一個三角狀窟窿。楊國慶認為,這應該是死者的致命傷。

在同一地點,楊國慶還發現一頂銹跡斑斑的日式鋼盔、多枚日本國硬幣,以及刻有“荒木”的印章等。種種跡象表明,死者很可能是日本兵。后經相關人士追查,兩具頭骨的身份可能是日本兵八田喜平和荒木巖夫。

今年2月,楊國慶赴日本福山市。他在日方的資料中發現,南口戰役中日軍曾在黃樓院戰場設埋尸坑,這與楊國慶的田野考察發現基本吻合。楊國慶分析,黃樓院地勢險要,轉運遺體比較困難,埋尸地點并無墓碑,而且埋尸位置較淺,這兩名日本兵疑為死后被人草草掩埋。“無論是田野考察、還是老鄉的口述信息,都反映出戰爭的殘酷性。”楊國慶說。在黃樓院戰區,他還曾發現過中國士兵的遺骨,并為其入殮安葬。

10年來為于營長送上除夕的餃子

今年1月28日正值除夕。就在家家戶戶歡度團聚之時,楊國慶獨自駕車來到昌平區南口鎮羊臺子村于營長的墓碑前,清理雜草、擦拭墓碑,并將一盤尚溫的餃子、糕點和水果端放到墓碑前。這是楊國慶陪于營長度過的第十個除夕。

于營長的故事,還要從楊國慶的田野調查說起。在老楊的記憶中,2010年4月6日,羊臺子附近開滿山桃花,他下山時遇見當地村民李連科,與老人攀談得知,1937年南口戰役期間,年僅5歲的李連科不僅聽到機槍聲,還親眼看見中國士兵向山下運送傷員,其中一名死者被抬到他家的碾盤上,身上蓋著毯子,據說此人是一名軍官。隨后,士兵征用了他家為老人預備的壽材,將碾盤上的軍官裝殮后葬在附近。

楊國慶認為這一信息非常重要,回家后查閱史料得知,南口戰役期間,日軍為從西側迂回居庸關,派混成第11旅團第12聯隊,在聯隊長奈良晃的帶領下,分兵向羊臺子溝及其兩側山脊進攻。“而這位犧牲的軍官,很可能是當時的中國守軍、第二十一師一二一團第二營營長于恩濤。”楊國慶推斷說。

2011年8月13日,楊國慶組織20余名志愿者,在李連科老人指認的地方,為于恩濤營長立碑。楊國慶坦言,這不僅僅是祭奠于營長,更是對所有駐防羊臺子中國將士的緬懷。

讓楊國慶意想不到的是,立碑過去五年后,他接到一個來自臺灣的電話,電話那邊的宋麗萍女士正是于營長的外孫女。通過交談得知,于恩濤的老家在山東掖縣(今萊州市)。抗戰時期,家中沒有得到任何他的生死消息,因此每年除夕夜,于恩濤的家人會為他擺上碗筷,加一盤餃子,盼望他回家過年…… 但直到抗戰勝利后也未能知其下落。多年以后,于家后人在互聯網上看到相關報道,才得知于恩濤已在南口戰役中陣亡的消息。

抗戰將士與親人陰陽兩隔,這讓老楊潸然淚下。從2016年至今,每年除夕楊國慶都會把自家做的餃子送到羊臺子村,讓于營長和自己一起過年。

·記者手記·

遍野的鮮花是對抗戰將士最好的祭奠

楊國慶和他所追尋的事業并非一帆風順。2021年,南口戰役紀念館所在的鋪面房停租,老楊開辦了11年的“地下展室”被迫關閉,整理出戰地遺物、文獻資料等共計161箱無處存放。

就在老楊一籌莫展時,時任昌平區流村鎮禾子澗村黨支部書記的盧全利為楊國慶的藏品免費提供存放場地,同時積極擴建村史館,為其田野調查提供展示平臺;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項目提供了10萬元,用于制作展板、添置展柜、購買辦公設備等;抗戰將士后代高愛華女士,資助楊國慶5萬元,用于搬家以及購買相關的歷史資料;在外企工作的劉佳穎,根據楊國慶的田野調查制作了16集的戰地紀錄片,發布在南口戰役紀念館的微信公眾號上,讓展室關閉后依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在眾人的幫助下,楊國慶終于渡過難關。2024年8月8日,南口戰役爆發87周年這一天,“民族記憶”禾子澗村史二館開啟試運行,該館展出炮彈殘片、鋼盔、防毒面具及部分日軍遺留物品等兩百余件,皆為楊國慶田野考察所獲實物之精品。

為加深公眾對南口戰役的認知,楊國慶已連續17年組織“戰地尋蹤”活動。今年4月4日清明節當天,“南口戰場清明祭奠活動”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臥牛山舉行,京、冀兩地共計80余人參加。

每年春天,盛開的繡線菊和丁香花,會將“高樓”長城戰場遺址附近點綴得生機盎然,老楊每次經過這里都會觸景生情,感慨這漫山遍野的鮮花,是對南口抗戰將士最好的祭奠。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政知新媒體 incentive-icons
政知新媒體
我們在這里讀懂時政
14644文章數 143062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侯县| 西城区| 偃师市| 东乌珠穆沁旗| 宝山区| 阜康市| 交口县| 二手房| 松原市| 麻阳| 张北县| 法库县| 尉氏县| 垦利县| 通山县| 南投县| 桦甸市| 左权县| 丰镇市| 德惠市| 太仆寺旗| 南投市| 盐边县| 莆田市| 陈巴尔虎旗| 宁晋县| 盐池县| 兴业县| 登封市| 安远县| 南汇区| 勐海县| 微山县| 静海县| 陕西省| 会昌县| 河西区| 龙口市| 区。| 湖南省| 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