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凌晨,以色列又動手了。
這次他們的戰機飛了將近2000公里,橫跨半個中東,直接炸了也門胡塞武裝控制的三個重要港口——荷臺達港、伊薩角港和薩利夫港。空襲代號叫“黑旗”,一聽就不是小打小鬧。
以色列國防部長伊扎克·卡茨于襲擊當天凌晨發布命令,啟動“黑旗”作戰。多架戰機自南部基地起飛,跨越數千公里,直撲也門西部關鍵港口——拉斯伊薩港、胡代亞達港、拉斯卡納蒂布蘇萊曼港,包括港區發電站及補給節點在內的戰略目標。
伊扎克·卡茨公開表態稱,“任何威脅以色列安全的勢力都將付出代價,無論其背后是誰?!?/strong>他直接點名胡塞武裝與伊朗,強調以色列對敵對方“絕不留情”。
以色列在多線作戰狀態下,國內外壓力同步上升。7月6日凌晨,第810旅部隊突然越境進入敘利亞南部,針對前敘政權遺留軍事目標實施地面突襲。
當天,以色列空軍又對黎巴嫩北部、東部、南部發起九輪空襲,目標鎖定真主黨相關設施與武裝據點。可以說,以色列突然不宣而戰,20余次轟炸千里之外的也門胡塞武裝,勢必進一步激化雙方的矛盾。而以色列目前深陷中東局勢,除了偶爾出動戰機空襲之外,拿胡塞武裝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以色列的轟炸超過二十次,目標明確得令人不寒而栗。油罐、吊機、發電站,所有無法移動的、構成港口功能核心的基礎設施,都在打擊范圍之內。行動前,以色列甚至用阿拉伯語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警告,通知平民撤離。
然而就在空襲前一天,7月6日,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導彈,從也門射向以色列的心臟——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這并非孤例。幾天前的7月2日,胡塞武裝就用同樣的導彈,對以色列的雅法、阿什克隆等多個城市進行了一輪“飽和式問候”。
這是一種極度危險的挑釁,胡塞武裝賭的是以色列不敢,以色列已經無力在多線作戰的泥潭中,再開辟一條遙遠的戰線。但是他們賭錯了。以色列國防部長伊扎克·卡茨的回應,不僅宣告了“黑旗”行動,更像是一份死亡判決:“胡塞武裝的命運將與伊朗的相同?!?/strong>這句話,把幕后的支持者也一并拉到了審判席上。
然而,開出這張兩千公里外的賬單,以色列自己付出的代價也同樣高昂。這不僅僅是戰機燃油和精確制導彈藥的成本。真正的成本,是早已被繃緊到極限的戰略神經。
就在空襲也門的同一天,以色列地面部隊的履帶,碾上了敘利亞南部的土地。它的空軍,在黎巴嫩上空投下了九輪炸彈。而在加沙,絞肉機般的巷戰從未停歇。
一條又一條戰線被點燃,像不斷倒下的多米諾骨牌。這種壓力最終傳導至國內,變成了最現實的人力成本。同樣在7月6日,以色列軍方下令,緊急征召五萬四千名大學生入伍。把學生推上戰場,恰恰說明常備軍力已經告急。頂不住只是時間問題,可以說以色列每向外投送一次力量,自己內部的裂痕就加深一分。
賬單上的數字,永遠不只是武器和軍費。在也門,港口被毀,意味著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普通人的水、電、食物和藥品將被切斷。他們沒有發射導彈,卻要承受導彈換來的饑餓與絕望。他們是被動買單的人。
在加沙,這張賬單的數額更是天文數字。就在7月初的兩天里,超過三百名巴勒斯坦人在襲擊中喪生。自沖突爆發以來,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五萬六千。每一個冰冷的數字背后,都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破碎的家庭。
胡塞武裝的日子同樣不好過。持續的空襲讓其控制的港口在過去一年里損失了近14億美元。伊朗因制裁自顧不暇,導彈供應大不如前。而它在紅海的襲船行為,更是惹惱了全世界,連阿拉伯兄弟國家都冷眼旁觀。
它幾乎成了一座孤島。以色列的“黑旗”行動,是一次報復。但根據胡塞武裝“有仇必報,加倍奉還”的行事風格,一場更猛烈的回擊恐怕已在醞釀之中。
冤冤相報的循環,從未被打破,只是在不斷加大籌碼。卡茨部長那句“剁掉手臂”的狠話,回蕩在中東上空。手臂被剁掉,或許會長出更畸形的爪牙。盡管以色列與伊朗表面上維持著脆弱的?;?,但代理人之間的戰爭烈度卻在持續升級。每一次所謂的“清算”,都只是將整個地區更深地拖入混亂的泥潭。
這張由仇恨、鮮血和鋼鐵寫就的賬單,似乎永遠沒有結清的那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