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大學教授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發現,在中國很多村莊,家里都供奉著兩種,一個是財神爺,一個就是毛澤東像。
這位教授還說,毛澤東是中國農民的兒子,他和農民有血肉聯系。他熟悉農民,了解農民,熱愛農民,因而,他找到了成功的鑰匙,打開了勝利的大門。
他曾隨機采訪了個年輕人,年輕人表示,他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和老人們對毛澤東的崇拜是“不一樣的”,這讓教授十分吃驚,這位教授還總結了幾個原因,各位看看對不對。
毛主席出身在農村,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
毛澤東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便親事農活。鄉間的泥土氣息、農民的辛勤勞作,是他童年與青少年時期最深刻的記憶。這樣的成長背景,讓他對勞苦大眾有著深厚而樸實的情感。
少年毛澤東目睹了農民們在封建地主剝削下的艱辛生活,親身體驗過農事的辛勞,也深知農民們對于土地、對于溫飽的渴望。這使得他從心底里對農民抱有深切的同情與理解,與農民建立起了一種天然的血肉聯系。這種源自出生和成長經歷的情感,成為他日后始終關注農民問題、致力于為農民謀福祉的重要根源。
農民為何崇拜毛澤東?
土地改革,讓農民成為土地主人
在中國歷史上,土地問題一直是農民問題的核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長期束縛著農民,使他們深受剝削,生活困苦。毛澤東深知土地對于農民的重要性,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就將土地問題作為解決農民生存權的關鍵。
1928年,毛澤東親自主持制訂了《井岡山土地法》,首次以法令形式嘗試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此后,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全國性土地改革運動,毛澤東始終致力于讓農民擺脫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鎖。
到1952年冬,除臺灣省和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全國的土地改革基本結束,三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約七億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納的約七百億斤糧食的繁重地租。
農民們深知,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讓他們實現了祖祖輩輩“耕者有其田”的夢想,這份恩情銘記于心,怎能不心生崇拜與愛戴?
政治翻身,賦予農民當家作主權利
毛澤東始終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認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在他的領導下,新中國建立了保證和維護人民當家作主政治權利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
農民不再是被壓迫、被奴役的底層群體,他們參與生產隊事務管理,在政治上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革,農民們第一次能夠挺直腰桿,參與到國家和鄉村事務的決策與管理之中。這種政治地位的巨大轉變,讓農民對毛澤東充滿了感激與崇敬之情,他們深知,是毛澤東帶領他們擺脫了封建專制的壓迫,走上了政治舞臺,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話語權。
關心疾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一生心系群眾,關心人民疾苦,將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他多次強調“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要真心誠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活和生產問題”。
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毛澤東都時刻關注著農民的生活狀況。他關心農民的溫飽、住房、醫療等問題,領導政府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努力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雖然當時國家經濟困難,但在毛澤東的關懷下,農村的教育、醫療等事業仍取得了一定發展,到1975年,中國人90%以上接受了初等以上教育、人均壽命達到65歲。
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農民們深切感受到了毛澤東對他們的關愛,也讓“毛主席愛人民,他是我們的帶路人”這句話成為了當時黨群關系的真實寫照。
思想引領,激發農民奮斗精神
毛澤東十分重視思想文化建設,他通過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理念,激發了農民的奮斗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他倡導“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這種思想的感召下,農村涌現出了許多無私奉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進人物和事跡。
農民們在毛澤東思想的引領下,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土地的主人,更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積極參與農業合作化運動,踴躍投身農田水利建設等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為改變農村面貌、建設新中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種思想上的覺醒和精神上的鼓舞,讓農民對毛澤東充滿了敬仰,他們將毛澤東視為精神領袖,追隨他的思想指引,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奮進。
以身作則,樹立廉潔奉公榜樣
毛澤東一生廉潔奉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官員魚肉百姓、搞腐敗。他發出警告:“誰搞腐敗,我就割誰的腦袋!”并且說到做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運動,彰顯了他堅決懲治腐敗的決心和力度。
毛澤東自己更是以身作則,生活簡樸,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的一言一行,都為廣大干部和群眾樹立了榜樣。在那個時代,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政府與人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農民們看到毛澤東帶領下的共產黨干部清正廉潔,真心實意為人民辦事,對比舊時代的貪官污吏和剝削階級,自然對毛澤東和共產黨充滿了信任與崇拜。
生前愛戴,身后懷念
在毛澤東生前,農民們對他的崇拜和愛戴之情就已溢于言表。許多農民將毛澤東視為“大救星”,這種情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東方紅》這首歌曲,唱出了農民們的心聲,“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每當唱起這首歌,農民們心中便充滿了對毛澤東的感激與崇敬。
新疆維吾爾族農民庫爾班?吐魯木執意要到北京去見恩人毛主席,他說:“能讓我親眼見見毛主席,我這輩子也就心滿意足了。”
毛澤東逝世后,農民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并未絲毫減退。在中國農村的許多家庭里,至今仍然懸掛著毛澤東的畫像。
毛主席紀念堂建成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來自天南海北的人民群眾,自發前往瞻仰毛澤東遺容。其中,有不少是來自農村的農民,他們懷著崇敬之心,不遠萬里來到北京,只為再見毛主席一面,表達心中那份始終不變的愛戴與思念之情。
毛澤東時代,盡管物質條件匱乏,但毛澤東以其對農民的深厚情感、為農民謀福祉的堅定決心和卓越成就,贏得了廣大農民的衷心崇拜與愛戴。他帶領農民翻身解放,讓農民成為土地和國家的主人,關心農民疾苦,引領農民奮斗,樹立了廉潔奉公的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