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消息,1990年秋天,柏林墻倒塌的煙塵尚未散盡,國際社會對兩德統一爭論不休。中國頂著西方壓力明確表態:支持德國人民自主選擇統一的權利。這一立場為德國掃除了關鍵外部障礙。整整35年后,2025年7月3日,柏林總理府內,中國外長王毅面對德國新政府高層重提舊事,語氣溫和卻字字千鈞。
“中方相信德方會像中國當年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一樣,支持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努力。”王毅外長在第八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中的這句話,不只是溫情回憶,更是一次清醒的道義喚醒。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此刻的德國正面臨艱難的戰略平衡。特朗普政府重啟的“關稅大棒”將在2025年7月9日結束90天暫緩期,歐盟內部風聲鶴唳。值此關頭,王毅外長訪問歐洲三國、出席中歐高層戰略對話,行程本身就構成一種姿態:中國始終視歐洲為多極化世界的重要力量。
中德關系的厚度遠超政治表態范疇。連續9年雙邊貿易額穩超2000億美元,中國市場滋養著5000多家德企,每50個德國工人就有1個依賴中德貿易生存。王毅外長將兩國互利合作稱為中德關系的“壓艙石”——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陰云密布,這塊壓艙石的重量,直接關系到德國新政府“聚焦經濟發展”的承諾能否落地。
王毅強調,國際形勢越復雜,大國越要加強協調。風險挑戰越突出,各國越要增進合作。當前形勢下,中方愿同德方一道,秉持正確史觀,不忘建交初心,加強戰略溝通,堅持求同存異,深化務實合作,共同做多邊主義的倡導者、自由貿易的捍衛者、開放發展的貢獻者,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德國(資料圖)
面對臺灣問題,中方為德國準備了一份無法拒絕的邏輯鏈條:35年前中國基于民族自決原則支持德國統一,今天德國若在臺灣問題上含糊其辭甚至隨美起舞,無異于親手拆毀自己曾受益的國際道義基石。這種道義一致性,恰是德國在歐盟內部維持話語權的重要支撐。
王毅此行同步送上了一份務實“禮單”:中方主管部門為歐洲企業稀土進口開辟“快速通道”。這份善意清晰傳遞了一個信號——只要恪守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中國市場仍是歐洲發展機遇的沃土。
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大國的責任邊界。當中方提醒德國“要確保臺海和平,就必須堅決反對‘臺獨’行徑”時,實質是在拷問歐洲的戰略自主性:是繼續盲從美國的地緣政治操弄,還是以獨立自主的姿態擔當世界“穩定之錨”?
德國(資料圖)
當年見證兩德統一的人們不會想到,萊茵河畔那份跨越意識形態的道義支持,會在35年后化作太平洋西岸的外交支點。今天德國新政府的選擇,將決定歐洲能否真正擺脫“既害怕又想討好美國”的困局。王毅外長的柏林之行已劃下清晰坐標:道義與利益從來不是單選題,真正的政治智慧,是在守護歷史良知的同時開拓共同未來。
當中德兩國外長并肩站立在2025年夏日陽光里,兩條大河——長江與萊茵河的隱喻被賦予了新意:正如河流終將沖破阻礙奔涌入海,民族統一的正義訴求亦不可阻擋。這一次,中國將道義的“回旋鏢”精準交到德國手中,等待一個無愧于歷史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