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報道,美國參議院以51:50的票數驚險通過了“大而美”法案。這一法案的通過,如同投入美國政治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背后所反映的政黨矛盾與社會問題愈發凸顯,也讓美國社會走向了一個更為復雜的十字路口。
“大而美”法案中有條款取消了新能源汽車補貼,這對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無疑是沉重一擊。作為長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車推廣的企業家,馬斯克的商業利益因這一法案受到極大損害。此前馬斯克與特朗普關系密切,可這次法案的變動,使得兩人關系迅速惡化,馬斯克甚至揚言要成立“美國黨”。
馬斯克(資料圖)
在美國成立新政黨,可不是件容易事兒。從法律層面看,各州對于政黨注冊、候選人進入選票的規則大不相同。部分州要求新政黨需收集大量選民簽名,或者擁有一定數量的注冊黨員。像在加利福尼亞州,就需要7.5萬以上的注冊黨員,或者110萬選民的簽字。財務方面,個人對政黨的捐款額度受限,每年大約45萬美元。就算馬斯克是全球首富,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砸錢建黨,新黨得依賴廣大群眾慢慢捐款積累資金,難以短期內獲得廣泛支持。同時,來自保守派內部的反擊也不容小覷,前政府效率部顧問、特朗普的支持者費什巴克就打算成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專門針對馬斯克在國會選舉中的影響力進行反制。
馬斯克若真成立“美國黨”,美國政壇格局必然會被攪亂。過往第三黨在總統選舉中,雖難以直接登頂,但能分散選票,影響最終結果。比如1992年羅斯?佩羅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拉走部分選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年大選走向。馬斯克的“美國黨”若參與國會選舉,也可能打破現有國會兩黨力量平衡,讓政治決策過程變得更加復雜。
在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中,33歲的佐蘭?馬姆達尼以“民主社會主義者”身份爆冷擊敗前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紐約向來是民主黨的重要票倉,此次馬姆達尼的勝出,格外引人注目。
特朗普與馬斯克(資料圖)
馬姆達尼提出了一系列迎合底層民眾利益的主張,包括凍結租金,緩解租房群體的經濟壓力;推行免費公交車票,降低民眾出行成本;設立市屬雜貨店,保障生活物資供應與價格穩定。這些主張直擊紐約底層民眾生活痛點,贏得了大量選民支持。
在美國政治語境下,“社會主義者”參選并在初選中獲勝,沖擊著傳統政治格局。長期以來,美國政壇由民主黨和共和黨主導,社會主義理念在美國主流政治中處于邊緣地位。馬姆達尼的成功,反映出美國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對現狀不滿,渴望改變。這可能引發更多類似政治現象,未來或有更多代表底層利益的政治人物出現,對美國傳統政治精英構成挑戰。
“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以極其微弱的優勢通過,凸顯出美國兩黨在重大政策上分歧巨大。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減稅、削減開支、福利政策等方面各執一詞,難以達成共識。馬斯克籌建第三黨,更是加劇了政治極化。不同政治勢力間的對抗,讓政治決策過程充滿阻礙,政府施政效率大打折扣。
“大而美”法案雖打著減稅的旗號,可普通民眾難以從中真正受益,反而可能面臨福利削減、債務負擔加重等問題。據估算,該法案預計未來10年赤字將增加1.3萬億美元,美債還要再加4萬億美元上限。這種情況下,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不公加劇。馬姆達尼的主張能得到廣泛支持,就表明民眾對現狀的忍耐已達極限,不滿情緒高漲,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如今的政治困局,美國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一方面,政治體制改革或許是緩解矛盾的途徑,但美國政治體制積弊已久,改革難度極大。另一方面,政黨格局重塑正在發生,第三黨若崛起,可能打破兩黨長期壟斷局面。在國際事務中,美國國內政治混亂也會影響其對外政策的穩定性與連貫性。
美國如今正站在政治的關鍵節點,馬斯克籌建第三黨與社會主義者參選紐約市長等事件,是美國政治矛盾與社會問題的集中體現。未來美國將走向何方,是在困境中自我修復,還是陷入更深危機,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