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1936年12月9日,面對前來勸阻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數千名向蔣請愿、要求抗日的西安愛國學生齊聲唱起《松花江上》。
張學良將軍熱淚盈眶地表示:“一個禮拜以內,我用行動回答大家!”
三天以后,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
這是西安各界人民示威游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于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
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于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占北大營,次日占領整個沈陽城。之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數月,相當于日本國土面積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焚燒北大營。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日軍在沈陽外攘門上向中國軍隊進攻。
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軍裝甲部隊侵入沈陽市。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
《松花江上》悲壯的歌詞,唱盡了九一八事變后國土淪喪的屈辱與哀傷。
在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統治下,東北各地生靈涂炭。民族存亡系于一旦,國民黨政府仍然奉行“不抵抗政策”,堅持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激起了廣大愛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排隊等待施粥的沈陽貧民。日本占領時期的東北人民掙扎在饑餓線上。南京市民舉行抗日救亡大會,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全國一致對外。
輕而易舉占領東北,致使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不斷膨脹,加快了蠶食中國的腳步。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軍事演習”之名,在盧溝橋附近向中國駐軍尋釁,并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日方的無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絕。交涉還在進行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并炮轟宛平縣城。面對日軍的突然攻擊,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這是日軍空中拍攝的盧溝橋及宛平縣城圖(右斜上方為永定河)。這是侵華日軍隨軍記者拍攝的“盧溝橋事變”侵華日軍戰地照片。
宛平城墻被日軍炮擊后的彈洞。
日本侵略軍向盧溝橋發動攻擊后,駐守在宛平城的中國軍隊緊急赴戰。
守衛盧溝橋的中國守軍。
守衛盧溝橋的中國守軍。
盧溝橋畔的槍聲,喚起了一個民族的徹底覺醒,全民族抗戰由此爆發。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
浩浩中華史,泱泱五千年。漫長的歷史,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從“九一八”到“七七”,從北大營到盧溝橋,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不可摧的勇氣,歷經十四年艱苦卓絕的不屈斗爭,戰勝了侵略者,奪取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主筆:劉金海
編輯:張鋮、方欣
視覺:胡秋思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