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每100個人里,就有36個是60歲以上的老人。按理說,養老院應該人滿為患,排隊都難進。可現實卻讓人驚掉下巴——全市養老院平均67%的床位都空著!黃浦區一家高檔養老院,整整200張床位,卻只住了8位老人,這冷冷清清的場面,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到底為啥大家都不愿意去養老院?背后的原因,真是讓人一聲嘆息。
先從養老院本身的條件說起。那些一個月收費8000塊以上的高檔養老院,一進去,游泳池、鋼琴房啥都有,環境看著特別高大上。但問題是,很多生活不能自理、吃飯穿衣都需要人幫忙的失能老人,他們最需要的可不是這些好看的設施,而是專業的護理服務??筛邫n養老院在這方面根本不上心,投入特別少。這邊老人等著人照顧,那邊養老院卻把錢都花在可有可無的設施上,這不是本末倒置嘛!
普通養老院也好不到哪去。一個月收費3000塊左右,價格是便宜了,可條件也跟著“打折”。有些養老院,把6個老人塞在不到20平米的小房間里,轉個身都費勁,房間里的設施還特別簡陋。想想看,讓你在這樣又小又不舒服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嗎?老人年紀大了,本來就圖個舒服自在,這樣的環境,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
除了硬件不行,養老院的服務也沒做到老人心坎里。徐匯區的“夕陽紅”養老院,按規定配了康復師、營養師,聽起來挺專業,可老人們還是不滿意。87歲的周爺爺就說,雖然孩子們每周都來看他,但他經常看到隔壁床的老人被護工大聲吆喝,心里特別不是滋味。對很多老人來說,他們不需要多高級的護理,就盼著能有人陪自己嘮嘮嗑,說說話,可這點簡單的愿望,在養老院都很難實現。
觀念也是個大問題。在傳統想法里,不少人覺得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就是不孝順,是在“甩包袱”。在田林新村做的調查發現,72%的子女都這么想,尤其是在虹口、楊浦這些老城區,這種觀念更是根深蒂固。子女們覺得把父母留在身邊照顧,才算是盡孝,送進養老院,心里總覺得愧疚;老人們也擔心被子女拋棄,就算生活上有困難,也不愿意去養老院。
說到錢,這里面的賬也很現實。上海本地老人平均每人有28.7萬元存款,按理說,付養老費是綽綽有余??蓪嶋H上,68%的高收入家庭選擇雇住家保姆,低收入家庭就靠著社區的助餐點等服務。退休教師張阿姨就仔細算過一筆賬,雇個住家保姆,一個月要7000塊,養老院最便宜的也要5500元。乍一看,保姆更貴,但把家里的小房間收拾一下,讓老人在家就能得到照顧,還能享受一家人熱熱鬧鬧的氛圍,這么一比較,很多家庭都覺得請保姆更劃算。
養老院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政府每個床位每月補貼1500元,可人工成本實在太高,占了養老院收入的65%。就拿一家能容納100人的養老院來說,要保證24小時都有人照顧老人,光是給護理人員發工資,一年就得花400多萬元,再加上其他各種費用,運營壓力巨大,不少養老院實在撐不下去,只能關門大吉。
還有個很要命的誤解,很多人把養老院和“臨終關懷機構”劃等號,覺得去了養老院,就等于等著生命結束。長寧區的萬人調查顯示,51%的人都這么認為。有位獨居的老太太,寧可每天坐兩小時公交車去社區中心,也不愿意住家附近的養老院,她直言,一看到養老院里坐輪椅的老人,心里就害怕。因為這種偏見,上海養老院老人的平均入住年齡高達83歲,比日本養老院大了7歲。
不過,也不是所有養老院都在“擺爛”。普陀區的“時光里”項目,就把養老院變成了老少同住的社區。年輕人可以通過做志愿服務抵扣房租,和老人們生活在一起,互相有個照應,一下子就讓養老院有了人氣,入住率提高到了82%。徐匯濱江的一家養老院,引進了日本的“單元照護”理念,12個老人組成一個小組,自己管理自己,還有專屬的廚房和客廳,雖然一個月收費1.2萬元,但想住進去的人都排到2026年了,這人氣,簡直爆棚!
專家預測,到2030年,上海的養老需求會分成兩極:一邊是高端個性化服務,專門滿足追求品質生活的老人;另一邊是價格實惠的社區養老服務,讓大多數老人都能輕松享受。現在養老院的倒閉潮,其實是市場在自我調整,就像以前百貨商場經歷的大變革一樣。
養老問題,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養老院得用心改進服務,咱們觀念也得跟著時代變一變。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讓老人們的晚年,真正過得舒心、安心。未來的養老院會是什么樣?真讓人既期待,又充滿想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