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遷西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馬振: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喜峰口長城,可以看到,敵樓上的彈孔還非常清晰,這就是敵人當時用槍炮打擊留下的。這邊上面還有一個長城的垛口,當時日軍的飛機直接給炸塌了。
面對日軍飛機重炮,趙登禹率官兵奮勇抵抗。這位從小習武、16歲從軍的山東漢子,早已練就一身膽魄,此刻為御外侮,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戰斗中,一枚炮彈在他身旁爆炸,左腿被炸傷,鮮血汩汩而出。他撕下衣襟包扎,繼續指揮作戰。
趙登禹長孫趙瑞明:他說沒關系,這是小事。小傷是小紀念,大傷犧牲才叫大紀念,踐行了自己就是軍人,就是殺敵去了,戰死為止,獻出生命,保衛這塊土地。
29軍裝備簡陋,一直重視白刃戰訓練,趙登禹決定以此出奇制勝。
3月11日夜,他親率500名戰士,攜帶大刀和手榴彈,奇襲日軍營地。暗夜中,敵人萬萬沒有料到中國軍隊從天而降,頓時一片大亂。此次夜襲殲滅日軍數百人,炸毀火炮等大批裝備,趙登禹和29軍的大刀隊一戰成名。
喜峰口長城抗戰博物館館長張國華:喜峰口戰役中使用的刀,一般的刀柄為20厘米左右,整個刀長是80厘米至1米左右,有的刀刻的就是忠誠的忠字,用大刀砍出了我們中國軍人的血性。
喜峰口戰役,迫使日寇退回長城以北,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鼓舞和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這首激昂的《大刀進行曲》,就是深受鼓舞的音樂家麥新所創作,很快廣為傳唱,大刀也成為抗戰精神的重要象征。
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姜濤:趙登禹將軍的部隊,是用比較落后的武器,用大刀隊這樣一個冷兵器的戰法,在喜峰口長城隘口獲得勝利,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中國軍隊是能打敗日軍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后日軍不斷增兵,7月27日對平津地區大舉進攻,中國守軍頑強抗擊。此時已升任29軍132師師長的趙登禹臨危受命,擔任了南苑地區的前線總指揮。他召集各部,再次發出誓言:“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
戰斗打響后,趙登禹臨危不懼,指揮部隊和軍訓團學生展開殊死拼殺。抵抗之頑強,讓驕橫的敵人出乎意外,戰況之慘烈,被日軍用“噩夢”來形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宣教專員徐瑩:“白日下的一場噩夢”這個說法是來自1939年日本陸軍報道部出版的《大陸戰史》,說到了日方已經進行了非常猛烈的進攻,但是中國軍隊也進行了非常頑強的抵抗,地上的尸體不斷地增加,被稱為“白日下的一場噩夢”。
在南苑保衛戰中,趙登禹依舊身先士卒,多次率領敢死隊員與敵人肉搏。就連敵方的戰史,也不得不記錄下了這位對手的英勇無畏。
山東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主任劉志鵬:《大陸戰史》當中有詳細記錄,敵將趙登禹的防守非常堅固,幾經阻戰都無法容易地將他拿下。我軍的編隊轟炸和炮擊不斷進攻,但敵軍仍以必死之決心,以猛烈的火力朝我軍射擊,此戰慘烈至極,我方死傷數量不斷增加。
7月28日,由于敵我力量懸殊,中國守軍在大量殺傷敵人后被迫撤退。在大紅門一帶,遭到日軍圍困,趙登禹率部沖殺突圍,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9歲。
趙登禹長孫趙瑞明:撤退前傳令兵脫離了戰場,回來說的,請轉告老母,忠孝不能兩全,軍人戰死沙場,乃是本分,沒有什么可悲哀的。只是我的北平老母心中肯定有些受不了,替我轉達他的兒子為國家犧牲了。
人民不會忘記為國犧牲的兒子。
今天,在北京,趙登禹路和趙登禹大街上一派繁華與祥和。趙登禹學校里,孩子們正在認真學習。
這是當年抗日英雄們夢寐以求的景象。他們的精神,也會永遠激勵后人。
(總臺央視記者 潘虹旭 姬強 河北臺 山東教育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