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最近刷到博主@陳溥江的視頻,他接連采訪了二十多位曾經的高考狀元——他們之中有的從清北畢業,也有的赴美讀了常春藤高校。
看完之后我的感觸是:他們這些當年在考場上披荊斬棘的“天之驕子”,如今的生活軌跡,跟咱們想象中“人生開掛”,似乎不太一樣。
先說幾個具體的例子吧:
2011年高考前就保送北大醫學院的朱同學,畢業五六年在北京沒攢下多少錢,后來轉行當了股票分析師。當被問到“北大畢業買得起房嗎?”他苦笑:“絕大多數買不起,20%可能買得起,還是掏空四個錢包的情況。”
他的同學里,有些離開了大城市,有些跟他一樣跨了界,還有一部分在為三甲醫院月薪2萬的留院名額“戰斗”。
2012年江西理科全省第二、清華電子系畢業的余先生,現在在北京某互聯網大廠上班。他和妻子擠在14平米的合租房里,每天騎小電驢上下班,日子過得精打細算。他不是付不起首付,只是不想背上太大的壓力。再加上正值35歲這個‘黃金畢業期’,他說混不下去就江西縣城。
當然也有過得光鮮的。
08年天津文科女狀元特雷西,北大光華本科、牛津碩士,丈夫是劍橋本科+牛津碩士。二人住在深圳600平的豪宅里。
她說之所以當年能到英國留學,源于父母營造的優渥家境,她衣食無憂,起點比很多“小鎮做題家”高了很多。
2002年從貧困縣考進清華的許晨敏,碩士畢業后一路打拼成某集團CTO。據他所說,畢業17年后,大約一半同學年薪過百萬。但要知道,這些當年幾十萬挑一的高手,被他們“比下去”的人里,收入超過百萬的其實不在少數。
更重要的是,他說他們是幸運的一代人,恰好趕上了互聯網的風口,曾經被各大互聯網大廠瘋搶的經歷,至今仍然會感覺到不真實。
綜合近五年的調查和報道,狀元們的現狀大致能勾畫出輪廓:年薪普遍在20-150萬,部分成為企業高管,但上福布斯的極少;約15%進體制內,多停留在中層;僅5%~10%創業,成功案例集中在科技、教育領域。
這結果多少讓人意外——我們總以為“狀元+名校”是人生的“王炸”,但現實里,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畢竟當年的他們,可是打敗了99%選手的‘人上人’
其實,不是他們做得不夠好,而是我們高估了分數、學校的重要性。考上好大學固然是一個了不起的事,但作為另一段人生起點而言,它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重要。
我們也都有所耳聞,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名校高才生開始扎堆到體制內。
2021年河南中煙的招聘名單里,中國人大、武大等985畢業生搶著當卷煙廠流水線工人,135人里41個碩士,連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海歸都來湊熱鬧。
2022年北京朝陽區街道辦的錄用名單里,酒仙橋街道“城市管理執法崗”錄了個北大博士。
一網友在視頻下評論:我清華畢業的表弟,去年放棄了互聯網大廠35萬的offer,考了老家的街道辦。表弟說現在大廠35歲裁員潮太嚇人了,街道辦雖然錢少事雜,但有編制夠穩定。
穩定當然沒錯,但看著這些當年“萬里挑一”的學霸,把寒窗十幾年的專業能力說丟就丟,把名校文憑當“敲門磚”用后即棄,不免令人唏噓。
他們中的不少人都表示,上班三年就陷入了“一眼看到退休”的狀態,曾經的鋒芒被瑣碎的報表和會議磨平,成了“高學歷窮思想的人”。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網上看的一篇文章:泡泡瑪特老板王寧——民辦本科、蜜雪冰城老板張紅超——初中畢業、霸王茶姬老板張俊杰——初中文憑。三個市值千億公司的創始人,學歷最高的不過是民辦本科。
在咱們認知還在被追捧“名校——高薪——成功”這條傳統路徑時,人家三位用“不好看”的學歷,打出了真正的商業奇跡。
去年看紀錄片《我的高考笑忘書》,被一個叫張中臣的保安打動了。
他高中成績一落千丈,沒考上大學,先去了工廠打工,后來到北電當保安。在北電,他迷上了電影,白天蹭課學理論,晚上做保安攢錢買設備,后來自學剪輯,做助理、拍短片,現在成了響當當的導演,作品拿了好幾個電影節獎。
這也讓我想起瓊瑤——兩次高考落榜,偏科到數學幾乎交白卷,卻成了文學界的“言情女王”;還有李安——臺灣聯考兩次落榜,數學差0.67分,最后去了藝專影劇科,卻成了拿奧斯卡的大導演。
學校里的“狀元”只是在學習這個賽道拔尖,但社會里的“狀元”可以是每個賽道的第一名。老話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如今的行業早已不止三百六了。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社會評價體系也應該從“單一分數”變成了“多維標尺”:有人用程序重塑世界,有人用文字治愈心靈,有人把一杯奶茶做成千億生意,也有人用手藝成為巨匠。
作為80后,當然也經歷過高考。那時候老師總說:“考上好大學,人生就穩了。”
但現在回頭看,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好大學確實能給你更高的起點,更優質的人脈,更系統的知識訓練,但它決定不了你能走多遠。
那些混得好的人,不管學歷高低,都有個共同點:找到了自己的“天賦領域”或“擅長賽道”。
就像我家樓下的小火鍋店老板,沒讀過大學,說話磕磕絆絆,但把食材新鮮度和分量做到極致,味道做到無可比擬。在周邊飯店一輪又一輪的倒逼開張潮中,人家穩定的一年賺一百來萬;
高考是目的明確的游戲,規則明確、結局清晰;可人生是充滿各種可能的游戲,沒有標準、沒有固定的未來,甚至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有可能覺得未來的方向。也只有不斷地探索,才能發現未來的美好。
所以,不管你現在是剛高考完的學生,還是在職場摸爬滾打的“社畜”,都值得花點時間問問自己:“我熱愛什么?我擅長什么?”
今天的“狀元”可能在體制內寫報表,明天的“狀元”可能在直播間賣貨;今天的“落榜生”可能在送外賣,明天的“落榜生”可能會當老板。
人生很長,容錯率很高。
重要的不是你曾經考了多少分,排了多少名,而是你未來能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賽道,并且堅持走下去。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