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團隊楊國輝課題組與合作者在動物學專業期刊《Zootaxa》發表了在云南大理地區發現的昔蜓新亞種:喜馬昔蜓大理亞種Epiophlebia laidlawi daliensis。
蜻蜓屬于昆蟲綱一類半變態昆蟲,全球共8000多種,我國近1000種。而昔蜓作為蜻蜓目的間翅亞目,是蜻蜓目中最小的一個亞目。迄今,全球記錄的昔蜓僅存1科1屬2個種,即分布在日本的日本昔蜓Epiophlebia superstes, Selys, 1889和分布于印度、尼泊爾、不丹的喜馬拉雅昔蜓Epiophlebia laidlawi, Tillyard, 1921。此次大理亞種的發現,使得昔蜓這一稀有類群的物種數(含亞種)增至3名成員。此外,昔蜓也是蜻蜓目中最古老的孑遺類群,其成蟲保留了一些與中生代蜻蜓化石相同的原始特征被譽為蜻蜓中的“活化石”,其祖先可追溯至2億年前與恐龍同期的中生代。
喜馬昔蜓大理亞種成蟲(上圖為雄性;下圖為雌性)
喜馬昔蜓大理亞種稚蟲
早在2012年,楊國輝與團隊成員在大理蒼山溪流中首次發現該亞種的稚蟲。然而,由于昔蜓成蟲飛行期極短,對棲息環境要求高,團隊歷經十年野外考察,于2022年5月采集到成蟲標本。通過形態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析,確認其為一新亞種,并依據發現地點將其命名為喜馬昔蜓大理亞種Epiophlebia laidlawi daliensis。
昔蜓對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要求高,對氣候、水質、植被變化和人類活動敏感,其稚蟲需清澈流水及特定水生植被作為棲息環境,且發育緩慢,其成蟲飛行期極短,這些特殊環境需求和生物學特性導致全球昔蜓數量稀有。因此,這一亞種的發現對蜻蜓的演化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為該成果第一完成單位,楊國輝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魏昀旸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浩淼和呂雪梅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參與了此項工作。該研究得到云南省基礎研究計劃重大項目(202401BC070017)、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計劃(2019QZKK0501)、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PB17)、云南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202102AA310055)、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青年人才項目、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GREKF20-10)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大理大學
編輯:向紅玉
值周:胡亞玲 楊丹妮
主編:李勝
生態環保普法宣傳小知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洱海的保護和管理,防治水污染,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