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科—面形天蛾亞科(下):猿面天蛾
8.猿面天蛾屬
猿面天蛾屬(學名:Megacorma)是鱗翅目天蛾科的一屬。
(1)形態特征
胸部背面雜有灰色毛,下方有彎月形眉紋及由黑藍色相間的色斑組成的猿面形圖案。
(2)猿面天蛾
猿面天蛾(學名:Megacorma obliqua)是天蛾科猿面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長48mm、體長55mm。頭黃褐色,頭頂有灰褐色毛叢,腹眼大黑色,觸角粗壯,前1/3變細,頂端彎曲度大。胸部肩板赭黃色,外側有黑色細縱紋,內側有白邊,胸部背面白色間雜有灰色毛,下方有彎月形眉紋及由黑藍色相間的色斑組成的猿面形圖案;腹部棕褐色,背線及各體節間有赭色細紋,各細紋間形成灰白色近方形斑。前、中足灰褐色,外側白色,后足色偏深。前翅白色,各橫線波浪形,棕褐色,中室端至前緣有近似三角形赭黑色斑,并有一深色斜帶伸向M3—Cu1脈間直達外緣,頂角有一深色閃形紋,后角外突,后緣彎曲;后翅棕黃,后緣黃褐,后角近白色,有兩條并行的黑色波狀紋向內方伸展,緣毛白色。前、后翅反面斑紋不見,全翅面成棕黃色,翅脈色稍深。
雄性外生殖器的鉤形突錐狀,頂端向內方彎曲成鉤,背兜長條形,顎形突扁寬,頂端呈圓弧形;抱器長條形,外側中部分為兩葉,上葉寬大,向內方彎曲,下葉尖,向外上方伸出;抱器腹突肘臂形,基部鈍,頂端有成排的爪形刺兩列,外列長于內列2/3;陽莖基環環形,骨化強,較光滑,囊形突扁圓。陽莖條形,頂端較齊而光滑,基部盲囊鈍圓,輸精管可見。
②生活習性
成蟲4月間出現,寄主為梣樹。
③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云南盈江。
9.大背天蛾屬
大背天蛾屬(學名:Meganoton)是鱗翅目天蛾科的一屬。
(1)形態特征
頭頂細、脛細、復眼圓大;下唇須長向上伸達頭頂,觸角細長;胸部背板平寬;前翅正面黃褐色或灰色,頂角下側斑黃色或白色,中室上有一白星;腹部側斑顯著;胸足跗節間有白環。主要特征是頭頂細、脛細、復眼圓大;觸角細長;胸部背板平寬。
(2)大背天蛾
大背天蛾(學名:Meganoton analis)是鱗翅目天蛾科大背天蛾屬的一種。以梣樹為寄主。
①形態特征
翅長90mm左右。頭灰褐;胸部發達、肩板外緣有較粗的黑色縱線,后緣有黑色斑一對;腹部背線赭褐,兩側有較寬的赭褐色縱帶及斷續的白色帶;胸部、腹部的腹面白色。前翅赭褐色,密布灰白色點,內線不明顯,中線赭黑較明顯,外線不連續,外緣白色間斷;翅頂角的斜線前有近三角形赭黑色斑,在M1脈的近頂端有橢圓形斑,中室有一白點,并有較寬的赭黑斜線一條,直通向R3與M3脈之間;前翅基部后緣有棕黑色毛;后翅赭黃,近后角有分開的赭黑色斑,并有不甚顯著的橫帶達后翅中央。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分為3叉,中間1叉細,頂端下彎呈鉤,兩側各有一長角狀叉,端部尖并向外方分開;顎形突不明顯;抱器長條形,頂端鈍圓;陽莖基環圓形,四周骨化強;囊形突頂端變窄;抱器腹突匙狀,端部有皺褶及小齒九個以上。陽莖端柱形,頂部有披肩式骨化較強的丁字形齒一個。
②繁殖方式
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于完全變態的昆蟲;成蟲有二對大而且布滿鱗片的翅膀;成蟲具有可以收卷的虹吸式口器;觸角稍粗,末端漸細;身體呈流線的紡錘狀,后上翅狹長,向身后伸展,停棲時呈三角形;成蟲復眼發達,飛行能力強;幼蟲尾端背側長有一長短不一的尾突。
③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浙江(天目山), 江西, 福建, 廣東, 海南, 四川, 云南。
國外分布:印度。
10.霜天蛾屬
霜天蛾屬(學名:Psilogramma),鱗翅目天蛾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本屬天蛾頭部為灰色,胸部背面兩側及后緣有黑框;前翅正面為灰色;腹部側斑明顯,身體腹面為灰白色。
頭灰色,下唇須末端與頭頂平,基節白色,端節外側棕黑色;胸部背面兩側及后緣有黑框;前翅正面灰色,頂角下方有斑,外圍黑色,中室上無白星,R1及M1下方有黑條紋;腹部側斑顯著,身體腹面灰白色;胸足跗節無白環。
(2)霜天蛾
霜天蛾(學名:Psilogramma menephron)是天蛾科霜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長45—65mm。體翅灰褐色,胸部背板兩側及后緣有黑色縱條及黑斑一對;從前胸至腹部背線棕黑色,腹部背線兩側有棕色縱帶,腹面灰白色;前翅內線不顯著,中線呈雙行波狀棕黑色,中室下方有黑色縱條兩根,下面一根較短,頂角有一黑色曲線;后翅棕色,后角有灰白色斑。
前翅反面灰褐色,內線及外線隱約可見,呈圓弧形,頂角有閃形細暗紋,緣毛黑白交替;后翅較前翅色淡,中線及外線隱約可見,內緣色更淺,呈灰白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分為兩叉,各叉頂端尖呈角形;背兜寬大,顎形突寬呈片狀并向上方伸出;抱器端部寬,基部窄,后緣向內卷曲;囊形突呈長三角形,頂端鈍;陽莖基環圓形,周圍無明顯骨化片;抱器腹突成匙狀,中間細,兩側光滑、末端鈍;陽莖端柱形,頂端有成皺褶的薄膜,近端緣有倒掛齒一個,齒的端部分叉。
每年發生1—3代;一代成蟲6、7月間出現(北京),三代成蟲在4—5月、8月、11月間出現(江西南昌),各地均以蛹在土室中過冬;成蟲散產卵于寄主葉部,每處一粒。
②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2~3代,以蛹在淺土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羽化,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卵多產于葉背,初孵幼蟲嚙食葉肉,后蠶食葉片,受害重的僅殘留主脈和葉柄。6月至7月是為害高峰期。10月中下旬老熟幼蟲陸續入土化蛹羽化越冬。
③分布范圍
分布于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大洋洲等地。
11.紅節天蛾屬
紅節天蛾屬(學名:Sphinx)是鱗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頭頂煙黑色,下唇須棕色;觸角外側黑色,內側白色;前翅正面灰色略帶粉紅,亞前緣有一寬白條;后翅紅褐色;脛節無刺,距短。后胸背有黑基白梢毛叢;腹部兩側有鮮紅色斑。
(2)紅節天蛾
紅節天蛾(學名:Sphinx constricta),天蛾科紅節天蛾屬的一種昆蟲。
①形態特征
翅長40—45mm。頭灰褐色,頸板及肩板外側灰粉色;胸部背面棕黑色,后胸背有成叢的黑基白梢鱗毛;腹部背線成較細的黑縱條,各節兩側前半部粉紅色,后半有較狹的黑色環,腹面白褐色;前翅基部色淡,內線及中線不明顯,外線呈棕黑波狀紋,中室有較細的縱橫交叉黑紋;后翅煙黑色,基部粉褐色,中央有較寬的淺粉色寬帶;前、后翅反面黃褐色,中央有一條黑色斜帶,斜帶下方粉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的鉤形突呈倒錐形,頂端中間略有凹陷;背兜不明顯;顎形突中間分為兩個叉,各叉長指形;抱器橢圓形,基部內伸的指突及橫條毛墊,抱器腹突匙狀,內側邊緣骨化強,上有10個大小不同的齒,外側平滑;陽莖端柱形,頂部有披肩狀指形突及透明膜質物。
一年發生一代,以蛹過冬。
②生活習性
寄主為水蠟樹, 丁香, (木岑)皮, 山梅, 桔子。
③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東北, 北京, 華北。
國外分布:日本, 朝鮮, 非洲, 歐洲。
12.煙草天蛾屬
煙草天蛾屬(學名:Manduca)是鱗翅目天蛾科的一屬。
煙草天蛾(學名:Manduca sexta),又名傳粉夜蛾,是天蛾科的一種蛾,在美洲大陸大部分地區可見。它很容易與番茄天蛾(Manduca quinquemaculata)混淆。兩者長相相似,且屬于同一屬。其幼蟲都以茄科植物的葉子為食。煙草天蛾兩側有7對斜線,番茄天蛾則有8個V形圖案。煙草天蛾身體有一種機制,選擇性地吸收和分泌煙草中的神經毒素尼古丁。
(1)外形特征
成蟲:成蟲體長40~45mm,翅展100~120mm。體、翅黃褐色,頭及胸部有較細的暗褐色背線,腹部背面各節后緣有棕黑色橫紋。前翅狹長,前緣近中央有較大的半圓形褐綠色斑,中室橫脈處有一個淡白色小點,內橫線及中橫線不明顯,外橫線呈褐綠色波紋,頂角有一條暗褐色斜紋,將頂角分為二等分;后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超色斑。卵橢圓形,2~3mm,初產黃白色,后轉褐色。
幼蟲:剛孵化的幼蟲長6.9mm,淡綠色,在尾端具有一只大的腳,較大的幼蟲長達76.2或101.6mm,亮綠色。煙草天蛾幼蟲身體的兩側各有七條白色斜紋,并有一只紅色的彎腳,臀背具尾角一個。蛹長約50mm,寬18mm,紅褐色。頭部口器明顯突出,略呈鉤狀,喙與蛹體緊貼,末端露出。5~7腹節的氣孔前方各有一氣孔溝,當腹節活動時可因摩擦而微微發出聲響。
(2)生活習性
①煙草天蛾每側腹部有對角線,它們主要生活在美洲。
②由于它們吃許多蔬菜作物的莖葉,因此被當成一種害蟲。
③煙草天蛾最顯著的特征是背部有白色、棉花狀突起。
④實際上這是繭蜂的幼卵,繭蜂使用煙草天蛾作為孵化幼卵的載體,這些漂亮的白色棉花狀突起就是繭蜂的幼卵。
⑤在我國,煙草天蛾主要習性如下:
在云南年發生2代,均以老熟幼蟲在9~300px土層越冬。翌春移動至表土層化蛹。一代發生區,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為成蟲產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幼蟲發生盛期,9月上旬幼蟲老熟入土越冬。二代發生期,5月上中旬化蛹和羽化,第一代幼蟲發生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蟲發生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年以8月中下旬為害最烈,9月中旬后老熟幼蟲入土越冬。成蟲飛翔力很強,可遠距離高飛,根據環境條件優劣而遷移;成蟲趨光性強,晝伏夜出,一般白天潛伏在草堆或煙田附近建筑物的圍檐、墻壁上、作物地、矮樹叢等陰蔽處,黃昏后開始活動。喜在空曠而生長茂密的煙田產卵,一般散產于煙葉背面,每葉l粒或多粒,每雌平均產卵350粒。卵期6~8天。幼蟲共5齡,其中2~3齡后取食葉片成缺刻,5齡的幼蟲食量最大,嚴重時,可將煙葉吃成光桿。越冬后的老熟幼蟲當表土溫度達24℃左右時化蛹,蛹期10~15天。幼蟲4齡前白天多藏于葉背,夜間取食(陰天則全日取食);4~5齡幼蟲白天多在煙株上為害,并常整株為害。夏季日平均氣溫29℃,最高35℃時,對其繁殖無影響,雨量偏少時,有利于其發生。幼蟲耐低溫能力差,若秋季驟然降溫或霜期提早,能抑制最后一代的發生,并降低越冬基數。冬季翻耕可減少越冬蟲口基數。
(3)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國。在我國,除西藏地區未見外,其他省市均有發現。
(4)科研價值
煙草天蛾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特別在神經生物學,這是由于它神經系統很容易獲得并且其生命周期較短。它是用于各種生物醫學和生物科學實驗。它可以很容易用小麥胚芽為主的食物飼養。幼蟲比較大,因而比較容易解剖和分離器官。
13.馬島長喙天蛾屬
馬島長喙天蛾屬(學名:Xanthopan)是鱗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馬島長喙天蛾(學名:Xanthopan morgani),又名非洲長喙天蛾、馬達加斯加長喙天蛾,是天蛾科的一個物種,分布于非洲東部。
(1)習性與特征
華萊士在1867年所繪的想像圖,“假設”某種蛾類能為大彗星蘭授粉,30多年后果然發現長喙天蛾的存在
馬島長喙天蛾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那演化出超長的口器,體色大部分為褐色,身上有許多黑色條紋。授粉方式是飛到花的附近,同時將口器伸進花里。幼蟲則以番荔枝、紫玉盤與木瓣樹等番荔枝科植物為食。
(2)異名
除了馬達加斯加島外,馬島長喙天蛾在津巴布韋與馬拉維也有分布,在早期,馬島長喙天蛾被分為兩個亞種:分布于非洲大陸的族群與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族群(Xanthopan morganii praedicta),直到后來,這兩個亞種才被確定是同一個族群。
(3)發現
在1830年代,法國植物學家Louis-Marie Aubert du Petit-Thouars(英語:Louis-Marie Aubert du Petit-Thouars)發現了大彗星蘭,其蜜管的長度將近30公分,這點令科學家不禁懷疑,怎么可能會有動物能幫這種植物授粉?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1862年的著作《蘭花的授粉》(Fertilisation of Orchids),對這種植物做出了“在有這種植物生長的地方一定有某種長舌(或口器)生物能替其授粉”的假設,后來在1903年昆蟲學家真的發現了馬島長喙天蛾,確定這種生物能幫大彗星蘭授粉。
馬島長喙天蛾同種異名中的praedicta在拉丁文中有“預測”之意,指的就是查爾斯·達爾文對大彗星蘭作的推論。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