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從6月30日開始的行程終于結束了。7天跑了三個國家,13場高規格活動,王毅外長這趟歐洲之行,稱得上節奏緊湊、分量十足。從布魯塞爾到柏林,再到巴黎,王毅外長不僅代表中國表達立場,更在各類雙邊、多邊活動中,將中方態度講得明明白白。
從具體安排來看,7月2日,王毅外長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進行第十三輪中歐戰略對話;隨后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茨會面、在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毋庸置疑,王毅外長見面不是為了寒暄,而是為了推進合作、解決矛盾、劃清紅線。特別是在中歐建交50周年的大背景下,王毅外長此訪有一項更深層的任務,那就是為未來5年甚至10年的中歐關系“打地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王毅外長和歐方密集交往的同時,特朗普政府設置的“90天關稅豁免期”也快到期了。眼下,各國都得趕緊站隊、定調,以防備新一輪的加稅風暴。在這種關鍵時刻,王毅外長在行程結束前送給歐盟6個字。這“6個字”,不是外交辭令,更像是一次有分寸的提醒——“中國不是美國”。
王毅外長這句話,是在布魯塞爾會議期間親口說的,語氣平靜但態度堅定。他強調,中國不會走美國的路,也不應該被當作另一個“翻版美國”來應對。這6個字,一下子點中了中歐之間最核心的矛盾所在。
最近幾年,歐盟在處理對華關系時,總是陷入一種“認知偏差”里。一方面他們想和中國發展經貿合作;另一方面又不斷跟風美國,炒作蘇喲喂的“去風險”“反補貼”“限制稀土”等議題,結果就是中歐關系既想前進卻又反復打滑。
因此,王毅外長這“6個字”,其實是在向歐方傳達一個核心態度: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搞單邊霸凌,中方愿意合作,但不接受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也不愿在國際秩序中當“替罪羊”或“墊腳石”。
有分析認為,這話還不只是對歐盟說的,也是對美國說的。中國不當“老好人”,但也絕不當“帶頭大哥”,尤其在烏克蘭問題、伊朗核協議、稀土出口等重大議題上,中國要做的,是堅持和平、維護穩定,而不是被西方裹挾進入“選邊站隊”的游戲。
從結果來看,王毅外長此次出訪成效顯著,尤其在法國站。在王毅外長訪問期間,馬克龍明確提出三個希望:一是中法要在全球挑戰中攜手;二是希望中方加大對法投資;三是他本人希望盡快再次訪華。甚至他還提到,想要在重要節點——“九三閱兵”期間再次訪問中國。
說白了,就是想加強政治和經貿綁定,尤其是在特朗普關稅大棒卷土重來的情況下,馬克龍知道歐洲必須找“Plan B”,否則等美國第二輪加稅、制裁鋪天蓋地襲來,法國這些歐洲“核心國家”根本扛不住。
只不過,過去幾年,歐洲國家在對華問題上兩面三刀,什么電動車反補貼調查、什么涉港、涉疆抹黑言論、什么“戰略競爭”措辭,干得不少。現在想“回頭”,中國也要看誠意。
所以像這次“白蘭地反傾銷案”,中方雖然下了重手,但也留了余地——34家法國企業被豁免,就是中方展示靈活態度的一種方式。法國干邑業主集體松了口氣,馬克龍也趁勢夸中方“積極”,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事實上,現在歐盟確實到了一個想和中國修復關系的關鍵節點,特朗普的“關稅倒計時”快響了,歐洲必須盡快作出選擇:是繼續捆綁在美國戰車上,把自己經濟徹底掏空?還是正視現實,和中國一道構建多極化世界秩序?中國的回應也很明確:不怕競爭,但不接受打壓;歡迎合作,但拒絕脅迫;愿意開放,但要對等互利。
總之,我們自然歡迎馬克龍訪華,也愿意聽聽歐洲的新想法,但能不能從中國帶走成果,關鍵不在于馬克龍說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如果他只是來“秀存在感”,或者想“順手帶個訂單”,那這趟北京之行可能不會有太多收獲。但如果他真能代表一個更理性、更獨立的歐洲聲音,想在全球變局中與中國一道尋找穩定和平的出路,那么中方的大門永遠敞開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