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北京7月7日電(記者 張懷水)7月7日,首屆氣象經濟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首屆氣象經濟博覽會將于7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
新聞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介紹,本屆博覽會緊扣“氣象融入新經濟,攜手共創好未來”的主題,設立氣象賦能新質生產力和民生服務兩大核心板塊,肩負展現氣象賦能多產業發展和搭建權威氣象產業信息交流平臺兩大使命,旨在打造一個真正貫通產學研用、加速成果轉化的行業盛會,推進行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智慧與力量。
記者注意到,氣象經濟是與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相關聯的全部人類經濟活動的總稱,包括人類在生活、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為趨利避害以適應天氣氣候條件的所有收益與付出。氣象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許小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氣象經濟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盡管與其他一些產業相比,這個規模還不算特別大,但未來發展潛力很大。“現在氣象經濟在低空經濟、新能源、大健康以及文旅等領域挖掘還不夠,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
中國航空學會航空氣象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氣象服務協會航空氣象專委會主任委員李耀輝在發布會上表示,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航空氣象保障是支撐低空飛行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礎,但亟需高精度氣象探測與預報預警能力。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先進氣象技術裝備產業的創新支撐。基于此,在博覽會期間舉辦“航空氣象·低空經濟·產業融合發展研討會”,旨在推動航空氣象賦能低空經濟安全與產業融合發展。
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副秘書長王玥則表示,在氣候變化與文旅消費升級背景下,氣象服務已成為保障景區安全運營、激活旅游資源的核心要素。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將深化與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合作,聯合開展氣象旅游研究及標準制定;拓展氣象數據在智慧管理、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場景,使其既成為安全管理的核心錨點,也能轉化為激活消費的創新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