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是人類記錄生活最早的方式之一,而地圖則是圖畫的重要分支。中國的地圖傳統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形成,并一直與政治、歷史以及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圖書館對古代地圖資料的收集與保存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自京師圖書館籌建以來,輿圖一直是國家圖書館的特色收藏之一。
本書以52幅重要古地圖為坐標,串聯起從先秦到近代的中國歷史脈絡,探討地圖的時代背景、繪制技法、版本差異、收藏情況以及后世影響等多方面內容,展現了古代地圖中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
《天地之間:古地圖中的中國故事》,陳紅彥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前言
圖畫是人類記錄生活最早的一種表達方式。在中國,文字與圖畫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圖畫與文字一同成為記錄中國歷史的載體,逐漸形成“左圖右史”的傳統。從文獻記載來看,圖畫資料一直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地圖是圖畫的重要分支。
“輿”的本義是車的底座,用來承載物體。因為地圖上載有山川、四方地物,所以古人把地圖也叫作“輿圖”,這恰好概括了那時人們測繪地圖的方式——通過坐車、騎馬、乘船、步行等方式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憑借簡單的定向設備確定位置,再將親眼偵測到的地理信息記錄下來,繪制到圖上。毋庸置疑,這也要求繪制者有相當好的繪畫基礎。
中國古代地圖主要采用計里畫方之法和傳統山水形象畫法進行繪制。計里畫方,據文字資料記載,始于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原則,即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當于現代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后三者用于校正實測里程。這是中國古代地圖為保證圖形縮小后尺寸的準確性而使用的一種在圖上按比例繪出格網的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邊長代表實地里數,相當于比例尺,然后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準確性。現藏陜西西安碑林、宋代繪刻的《禹跡圖》石碑是現存最早的計里畫方地圖。
《禹跡圖》
傳統山水形象畫法,即對照地理實物,把具有方位意義的地物如山川、河流、城郭等要素按其特征形象地繪在圖紙上。傳統山水形象畫法繪制的地圖,比較形象直觀,各地物之間的相對方位基本正確,代表了中國古代地圖制作的一種傳統,即注重旅行者視角。但用此方法繪制的地圖因沒有統一的標度和精確的比例,圖上顯示的各地點之間的距離和位置精度不高,且位置的標度偏向用文字說明,使地圖容量縮小,查詢起來也不方便。
中國地圖傳統在先秦時期即已形成,一直與政治、歷史乃至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中國古代地圖肇始于先秦傳說中的“九鼎圖”,而流傳至今的大部分古代地圖多繪制于明清時期。至清代,古老的圖書編繪和收藏傳統仍在宮廷中延續。宣統元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1909年9月9日),以張之洞為首的清學部官員上奏朝廷,請建京師圖書館。上奏當天,清廷下旨準行,并將積攢了上百年的內閣大庫紅本庫舊藏輿圖移送京師圖書館。這些本來秘不示人的皇家舊藏,開始走進尋常百姓的視野。抗戰時期,這批地圖中的一部分隨文物南遷,山一程水一程,最終定居臺灣。而留存在北京的明清輿圖,構成了現在國家圖書館藏古代地圖的底子。京師圖書館籌建至今,輿圖始終是圖書館的特色收藏。百余年來,國家圖書館又陸續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古舊地圖,加之民國時期出版地圖的呈繳收藏,成就了現在國家圖書館古舊地圖的收藏規模。
圖書館對古代地圖資料的收集和保存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圖書館學相關概念的引入,圖書館將所有文獻按照藏品類型分類保管。比如,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收藏著汗牛充棟的古代典籍,這些典籍按照善本、普通古籍、方志家譜、金石、輿圖、敦煌文獻、少數民族文獻等類型進行分類。用這套來源于西方圖書館的方法來管理中國傳統典籍,就將原來分屬于“經”“史”“子”“集”四部的古籍人為地割裂開了。以地圖來說,每幅地圖的繪制都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也離不開地圖繪制者所在的空間范圍。地圖需要依據相應的文獻資料來解釋。同時,某些特定的歷史事件也需要地圖材料作支撐。而現在,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的古代地圖資料,只能孤零零地存放在輿圖庫房,不知道與它曾經搭檔的文獻資料又孤零零地存放在哪里?比如清代隨奏折呈送的地圖,很可能收藏在圖書館輿圖庫房的某個書架上,而當時與地圖一同呈送的奏折很可能收藏在其他庫房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