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人常說“小暑雷聲鳴,四十五天暴”。上周六下午打雷下雨,爺爺又念叨起這句老話。
前年小暑打雷后,七月到八月連續四十多天雨,莊稼曬不干。今年氣象站說,降雨預測得看衛星云圖,不像過去只靠諺語。臺風能解旱情,但也可能帶來洪澇,得提前防備。
去年臺風登陸浙江,隔壁縣發洪水,我們村卻沒事,地方情況不同。
老祖宗經驗有道理,但不能全信,得結合具體地方情況。村里裝了氣象監測儀,實時顯示風速雨量,李叔看手機比看天勤。
極端天氣時預報若不準,老辦法就派上用場,比如螞蟻搬家、雞鴨不下水。氣象局陳工說,小暑刮東北風與臺風有關,暖濕氣流易成風暴。
但臺風是否帶來降雨,得看路徑,去年就有臺風轉向日本。
老話說的“四十五天暴”,其實和副熱帶高壓變動、季風系統有關。近幾年氣候變化大,該下雨時不下,不該下時卻不停,老辦法有時不靈。我們這靠天吃飯,雨多稻谷易生病,雨少又缺水,滴灌設備電費貴。
前幾天臺風消息傳來,家家戶戶加固大棚、搶收早稻,有備無患。氣象臺今年更新預警系統,能提前六小時精準預報強降雨。可大伯不信,二十年前預報有雨卻沒下,他至今習慣看天色。
城里年輕人覺得農諺土,偏愛衛星云圖,其實兩者結合更靠譜。
像我姐,白天看氣象APP,晚上聽爺爺講古,心里更踏實。天氣突變時若斷網,老經驗能救急,關鍵時刻有大用。近年雨水不穩定,前年大旱地里裂縫,去年多雨收割機下不了地。
今年小暑打雷刮風,估計接下來要防汛,家里正疏通水渠、檢修抽水泵。天氣預報得看,農諺也能參考,新舊辦法都是為了莊稼好。不同地形要區別應對,山區防山洪,平原排積水,湖區加固堤壩。
土辦法是老祖宗智慧,比如看云識天氣、草木灰防潮,得尊重。
但也要結合科學,比如根據衛星云圖提前規劃農事,更有把握。
我個人認為,老理兒不丟,新招兒跟上,種地才不會抓瞎。
未來半個月雨水可能多,大家得留意天氣預報,早做準備。
該加固的加固,該搶收的搶收,別等下雨了才著急。
要是拿不準,多問問村里有經驗的老人,也看看氣象APP。記住,防患于未然,莊稼才能少受災,收成才有盼頭。
老話說的“四十五天暴”是提醒,不是定論,具體還得看天。但咱莊稼人不能被動等,主動應對才是硬道理。接下來二十天很關鍵,雨水多寡影響收成,馬虎不得。
不管新辦法舊辦法,好用管用才是好辦法,為的都是豐收。
最后說一句,天氣多變別慌神,提前準備最穩當,日子靠人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