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伊朗官方媒體報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自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襲擊后,于7月5日在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的宗教儀式上首次公開露面。在“隱身”的25天期間,哈梅內伊去哪了?他又是如何統帥伊朗對抗美以的?
原來在6月13日以色列空襲德黑蘭北郊核設施時,86歲的哈梅內伊就已經被轉移至厄爾布爾士山脈深處的地下掩體中。這座深度超50米的掩體切斷了所有電子通訊,僅通過少數親信傳遞指令,以應對以色列"斬首行動"的威脅,以軍曾直言"未找到合適機會清除哈梅內伊"。這種極端安全措施導致他缺席6月28日為陣亡將領舉行的國葬,甚至出現"紙板替身"替代其宗教權威的罕見場面。
在25天的隱身期間,哈梅內伊通過預錄視頻完成三次發聲。
6月18日首次譴責以色列襲擊是"侵略",駁斥特朗普"無條件投降"言論為"粗俗威脅",強調"伊朗核設施未被摧毀"。
6月26日在13分鐘電視講話中宣稱"戰勝美以",但聲音沙啞引發健康質疑。此時以色列防長卡茨公開承認"計劃清除哈梅內伊"。
7月5日他選擇在什葉派最神圣的節日阿舒拉節現身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雖然未發表演講卻通過揮手致意傳遞信號。伊朗國家電視臺同步播放畫面,并呼吁民眾上傳"領袖歸來"的視頻,將宗教儀式轉化為政治動員。
7月5日露面時,他動作遲緩、表情疲憊,與以往充滿活力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這種身體狀態加劇了外界對其前列腺癌病史的擔憂,而革命衛隊"過度保護"策略反而暴露政權過度依賴個人權威的軟肋。
與此同時,總統佩澤什基安的角色愈發凸顯。沖突期間他主導停火談判,主張外交緩和,與強硬派形成分歧,被解讀為"后哈梅內伊時代"的權力預演。
哈梅內伊"隱身"的本質是安全與權威的平衡。以色列的精確打擊迫使伊朗采取"物理隔離"的措施,但代價是民眾的恐慌。6月28日國葬期間,德黑蘭街頭出現"我們需要你"的標語,顯示出民眾對領袖缺席的焦慮。
此次選擇阿舒拉節露面,試圖通過宗教儀式重建"領袖與人民同在"的畫面。當哈梅內伊現身時,現場信眾高呼"血管里的熱血獻給領袖",瞬間化解了25天積累的信任危機。
特朗普在7月4日宣稱"不允許伊朗重啟核計劃",而哈梅內伊用"絕不向虛假陣線屈服"的強硬表態,直接回應美以"政權崩潰論"的宣傳。
25天的"消失"與回歸,折射出伊朗政權在現代化與傳統、安全與權威之間的艱難平衡。哈梅內伊用三次發聲和一次象征性露面暫時穩住了局面,但86歲高齡與復雜的權力結構,仍讓"后哈梅內伊時代"的陰影揮之不去。正如德黑蘭分析家穆斯塔法·蒂爾加爾所言:"當領袖的身影出現在清真寺時,伊朗的團結暫時凝固了,但這能持續多久?"這場權力博弈的終局,或許比以伊沖突本身更具歷史重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