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歐行程中,我們先是對白蘭地出手,后又對歐洲的醫療器械進行反制。說實話,在與歐洲進行高層對話過程中,我們連續出手這樣的場景可能是第一次出現。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客客氣氣,溫文爾雅與歐洲打交道的方式可能要過去了。
出現這樣的變化,其實和中歐之間這段時間的關系發展密切相關。一直以來,咱們中國對待歐洲,那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想要和歐洲建立起平等、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
經貿合作方面,中歐雙邊經貿額從建交之初的24億美元,一路增長到如今的7858億美元,雙方互為彼此第二大貿易伙伴,這成果有目共睹。
而文化交流上,中歐各種文化年、藝術展覽、學術交流活動也是接連不斷,增進了雙方民眾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國際事務中,咱們也積極和歐洲溝通協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多邊主義等全球性問題。
可歐洲那邊,卻時不時有些讓人不太舒服的操作。就說經濟貿易這塊,歐盟常常搞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小動作。
之前在電動汽車領域,對我國出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高額關稅,理由是所謂的“低價傾銷”,可實際上,咱們的電動汽車靠著先進的技術和合理的成本控制,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這是正常的商業優勢,根本不是什么傾銷行為。
還有最近,歐盟首次援引《國際采購工具》條款,限制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歐盟公共采購市場,這明擺著就是不合理的貿易壁壘,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全球事務中,部分歐洲政客還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在人權、新疆、香港等問題上指手畫腳,完全是顛倒黑白,干涉中國內政。
在這樣的情況下,咱們再繼續一味地忍耐、保持那種過于溫和的外交方式,顯然是不行了。
在國際貿易中,公平和公正必須得到維護,任何企圖通過不正當手段打壓中國企業、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咱們都不會坐視不管。咱們有能力、也有決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這種外交方式的轉變,也反映出咱們中國如今在國際舞臺上的實力和地位今非昔比。過去,咱們可能在國際事務中相對低調,更側重于通過協商、談判來解決問題,盡量避免沖突。
但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貿易、文化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咱們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在外交上展現出更強硬的態度,去爭取公平合理的國際環境。
但咱們態度轉變,采取一些反制措施,并不是說要和歐洲把關系搞僵。目的還是希望歐洲能夠正視中歐之間的關系,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關切,摒棄那些不合理的偏見和做法,回到平等、互利、共贏的合作軌道上來。
中歐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本就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要是因為歐洲一些短視的行為,導致中歐關系受損,那對雙方、乃至對整個世界來說,都將是巨大的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