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蘇尼特草原籠罩著一層薄霧,遠處傳來陣陣摩托車的轟鳴聲。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黨員護邊員張金山又開始了在中蒙邊境線上930號界碑到933號界碑之間的巡邊工作。
張金山家住蘇尼特左旗達來蘇木巴彥額爾敦嘎查。“邊境線離我家夏牧場20多公里,離冬牧場只有四五公里。”張金山說,“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去巡邊,對這附近39.2公里邊境線上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護邊員張金山在邊境線附近用望遠鏡瞭望。(受訪者供圖)
張金山的母親額爾敦其木格是“國家的孩子”。60多年前,3000多名孤兒從江南來到內蒙古草原,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1958年,還不到兩歲的額爾敦其木格從安徽省被送到蘇尼特左旗,巴彥額爾敦嘎查的一位蒙古族額吉收養了她。額爾敦其木格在草原上茁壯成長,19歲時加入了蘇木的“鐵姑娘隊”,開始參與巡邊護邊工作。
許多“國家的孩子”長大后,都和額爾敦其木格一樣,為守護邊境安寧貢獻力量。在他們老去后,又將巡邊的接力棒交給了子孫,薪火相傳守邊固防。
張金山在15歲時,也騎上小馬,跟著母親一起沿著邊境線巡邏,這一巡就是三十多年。額爾敦其木格曾經和張金山說:“要把930號到933號界碑當成咱自己家一樣看護好,替我報答國家的養育之恩。”
張金山將母親的話牢牢記在心里,作為黨員中心戶,他充分發揮“上聯支部,下聯黨員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參加糾紛調解、隱患摸排、政策宣講等工作,這些年來累計巡邊里程超過2萬公里,他所負責巡邏的區域從未發生人員、牲畜越境和非法采挖等情況。
“以前我的母親挎著步槍,騎馬巡邏,現在我們用上了智能巡邊手機,每個季度還有專業培訓,提升護邊員的綜合素質。”張金山說,“在這么多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一定要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生活在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蘇木呼格吉勒圖雅嘎查的烏尼孟和,是家中第三代護邊員。他的姥爺是騎兵戰士、母親是“國家的孩子”,他守護在姥爺和母親守過的邊境線上,不僅作為護邊員筑牢安全屏障,還作為黨員中心戶、致富帶頭人,為興邊富邊貢獻力量。
烏尼孟和家距離邊境線不到10公里,在他家草場上的一座蒙古包里,常傳出熱烈的討論聲。烏尼孟和作為黨員中心戶,負責聯絡周邊18戶牧民。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組織周邊牧民一同學習惠農惠牧政策、交流產業發展經驗。
最近,“畜牧業轉型”“生態旅游”等成為烏尼孟和與周邊牧民交流的重點話題。烏尼孟和家通過少養精養羊群、發展生態旅游,逐漸摸索出了一條致富路,他將自己的發展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鄉親們。
“有的鄉親對減少羊的數量還心里犯著嘀咕,我們就一起算生態賬和經濟賬,把國家的政策講透,打消了大家對轉型發展的疑慮。”烏尼孟和說,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守邊固邊的動力就更強了。
護邊員烏尼孟和(右)正在巡邏。(二連浩特邊境管理大隊供圖)
烏尼孟和一家三代守邊70多年,如今他常用父輩的故事教育三個孩子,希望將守邊的接力棒傳下去。許多聽著父輩守邊故事長大的“國家的孩子”的后代,正在將守邊固防工作一代代傳承下去。
蘇尼特左旗洪格爾蘇木烏日尼勒圖嘎查牧民胡日勒吉日嘎拉的爺爺是“國家的孩子”,父親曾是護邊員。胡日勒吉日嘎拉曾在武警部隊服役,退伍后進入大學學習,去年畢業后回到牧區幫父母打理草場,正在積極申請成為一名護邊員。
在胡日勒吉日嘎拉家中,擺放著父親連續三年獲得蘇木優秀共產黨員的獎狀,父親就是他的榜樣。他說:“我曾有機會留在城市,但還是選擇回到家鄉,我想像我的父親一樣,在邊境線上繼續守衛家園。”(記者魏婧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