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從個體行為演變為群體自覺,城市便真正擁有了抵御風險的溫度與韌性。
▲勇救落水母子的魯亞卿。圖/青島共青團微信公眾號
文|辛河
7月3日中午,青島棧橋邊游人如織。
突然,一名孩童不慎落水,孩子媽媽下水施救時一同陷入險境,海浪的拉扯讓落水的母子越陷越深,呼救聲在嘈雜的岸邊顯得格外微弱。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個身影毫不猶豫地沖向海邊,拼力將兩人帶到岸邊。確認母子平安無恙后他才轉身離去。
近日,這位救人的“白衣男子”受到了表彰。他就是魯亞卿,一位在青島生活了20年的河南漢子,也是青島萊西的女婿。青島市市南區委政法委、市南區見義勇為協會為勇救落水母子的魯亞卿授予“市南區見義勇為積極分子”榮譽證書并頒發獎金。
無獨有偶,在6月下旬的青島市嶗山景區某海域,也出現了怒海救人的一幕。
彼時,一名外地游客在拍照時不慎被海浪卷進海中。見此情景,正在附近的張小龍急忙沖向男子落水區域。岸邊礁石表面濕滑,張小龍不慎滑倒,但他迅速爬起,奮力游向落水男子,將其往岸邊拖拽。在岸邊群眾的幫助下,落水游客終于獲救。
據了解,張小龍是一名已服役21年的軍人,曾多次獲評優秀共產黨員、“四有”優秀軍官,榮立過三等功。
這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瞬間,不僅挽救了生命,也彰顯了青島這座海濱城市和市民的獨特品格。魯亞卿、張小龍等人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不僅踐行了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更用行動詮釋和豐富了城市精神的內核。
青島的見義勇為現象并非偶然。魯亞卿救人后那句“能幫把手就幫把手,順手的事”,道出了青島人樸實無華的處世哲學;張小龍“我是軍人,救人的事我得上”的堅定話語,則體現了這座城市軍民融合的深厚傳統。
而青島市委、市政府迅速對見義勇為者進行表彰的做法,更是向社會傳遞了鮮明的價值導向:善良與勇敢永遠不會被忽視,每一份挺身而出的善意都值得被城市銘記。
這種官方與民間良性互動的機制,有助于讓見義勇為精神得以持續傳承,也使青島逐漸形成了“好人有好報”的良好社會氛圍。
魯亞卿救人時“只記得浪有點大,孩子嚇得不輕”,張小龍面對礁石濕滑甚至摔倒仍然奮力向前,這些細節展現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起事件中都有群眾自發參與救援的感人場景——或結成人梯,或連成“安全繩”,形成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
這種守望相助的動人場景,正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見義勇為從個體行為演變為群體自覺,城市便真正擁有了抵御風險的溫度與韌性。
這幾個見義勇為故事之所以感動青島,在于它展現了現代城市文明美好的一面:陌生人之間的無私相助,危難時刻的勇敢擔當,以及社會對善行的及時肯定。從魯亞卿到張小龍,這些平凡英雄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座城市的溫度和韌性,不僅在于它有多少高樓大廈等“硬件”,更在于它的市民有多少向善而行的勇氣。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青島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15個單位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6個村鎮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4戶家庭被授予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4所學校被授予第三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這些榮譽的取得絕非偶然,其背后,正是一個個青島人對文明、善良和勇敢等品質的實實在在踐行。
作為青島服務經濟的活力引擎,2024年,青島文旅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全年接待游客達1.4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0億元。
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用腳投票”,紛紛來到青島游玩“打卡”,其背后,離不開對這座著名旅游城市“文明”美好特質的認知。
如今,見義勇為的故事,又為青島這座著名旅游城市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
撰稿 / 辛河(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
歡迎投稿: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