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型或 “焦慮型” 依戀在戀愛關系中最常表現為 “黏人”、嫉妒、情感依賴、情感糾纏,或是對關系狀態及信任度的普遍焦慮。
許多有焦慮型依戀的人會覺得從伴侶那里得到的愛與關懷 “不夠多” 或 “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種”,因此常常需要伴侶頻繁的安慰。
這種焦慮往往源于童年早期 —— 與父母等主要照顧者之間不穩定或不充分的依戀聯結。
如果孩子從父母那里得不到持續的關愛或關注,成年后就很難建立安全且信任的親密關系。
安全型依戀的一大特征是,即使所愛之人不在身邊或忙于其他社交,也能 “內化” 對方的關懷,感受到其愛意的穩定性。
01
焦慮型依戀如何影響關系
焦慮會以多種負面方式影響關系,甚至可能 “印證” 一個人最深的恐懼 ——把愛人推到分手的邊緣。
這通常是長期的嫉妒或黏人行為導致的:對伴侶而言,這種行為會讓人感到窒息,仿佛失去了自我和獨立性;
而對焦慮型依戀者來說,這種負面結果只會加深他們的恐懼,強化他們的錯誤認知 —— 比如 “沒人能始終如一地愛自己”,或是 “自己根本不值得被愛”,也就是自證預言的部分。
02
如何應對和克服焦慮關系
1. 深度自我調和,與伴侶保持適度分化
建立安全型依戀的步驟之一是向內關注自我,開始覺察自己內心的渴望、需求、恐懼等。
許多焦慮型依戀者很擅長解讀他人情緒、回應他人的情感信號,這往往會讓他們對對方行為、態度和情緒的細微變化過度警覺,甚至會誤以為這些變化是自己造成的。
由于過度關注他人,不安全型依戀者往往不太了解自己的需求,更傾向于遷就和討好他人。他們習慣 “順其自然”,為了維持和平,寧愿避免可能惹惱對方、令對方不快或破壞關系的沖突。
這種行為可能會在社交中得到認可,卻會強化那些最終讓焦慮型依戀者與自身真實需求脫節的習慣。對他們來說,一個重要的挑戰是:當對社交或戀愛中的請求并非真心愿意時,要學會說 “不”。學會拒絕和設立邊界,對長期的情緒心理健康和關系健康都至關重要。
親密關系(尤其是性與戀愛欲望)的悖論在于:它往往需要一定的摩擦、距離,更重要的是伴侶之間的 “分化”,這樣才能蓬勃發展。
情感糾纏的伴侶很少會炫耀自己的性生活;相反,那些健康分化的伴侶(擁有關系之外獨立的世界、興趣和欲望)往往擁有更和諧的戀愛與性生活。
2. 內化 “關懷型父母” 形象
我常給來訪者打個比方:想象一下,當你感到痛苦、悲傷或情緒困擾時,理想中的父母會為你做什么?
這個形象可能需要自己去構建,因為現實中可能從未有過這樣的父母。比如,他們會給你掖好被子、端一碗湯,讓你休息一晚看看劇?還是會讓你去樹林里散散步、喝杯咖啡,再給朋友打個電話?
找到合適的想象畫面和 “建議”,是關注自身需求、重建童年缺失的穩定依戀與關懷的關鍵。
一開始,想象自己在痛苦時需要什么,并允許自己去滿足這些需求,可能并不容易。
但久而久之,這個過程會幫助你更好地識別自己的需求、為自己發聲,減少對伴侶的依賴(不再讓對方承擔本應是父母的角色)。
這樣,你和伴侶才能建立更平等的成人式依戀與關懷,而不是重復童年被忽視的模式。
當一個人能更好地自我安撫、為自己發聲時,就不會那么依賴伴侶,也不會因為對方沒扮演好 “照顧者” 角色而心生怨恨。
— the end —
作者 /Nicholas Balaisis
編輯 / 阿乾
插圖/ 《愛在午夜降臨前》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our-devices-our-selves/202411/how-to-overcome-anxious-attachment
預約心理咨詢
如果你有文章中提及到的心理困惑,可以預約心理咨詢。
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免費獲取咨詢師必備手冊,表格,協議;免費獲取每月靠譜培訓整理。
公眾號:大俠心理,bilibili:王大俠心理,知乎:王大俠心理,小紅書:王大俠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