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都市報道,7月3日,一則關于“特朗普9月初率企業團訪華”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面對媒體的求證,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詠前作出了謹慎而明確的回應:“我沒有可以提供的信息”,但重申了中國政府一貫的態度——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這份聲明背后,是中方對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基本期待:在兩國元首的戰略引領下,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同減少誤解、增進合作。
然而,當訪華前景尚不明朗之際,一場關稅風暴已席卷而至。特朗普政府近期簽署了針對12個國家的“最后通牒”式信函,威脅對部分商品征收高達60%甚至70% 的關稅,生效日期就定在8月1日。特朗普以“寄信簡單”為由,回避了更為高效透明的電子通訊方式。分析普遍認為,這本質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心理戰”,試圖以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極限施壓手段制造恐慌,迫使相關國家屈服于談判桌前。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關稅大禮包”的12個收件國名單中,是否包含中國成了焦點。從戰略邏輯推斷,特朗普很可能暫時對中國“手下留情”。原因不難理解:他心心念念的訪華行程與揮舞關稅大棒之間存在根本矛盾。若他選擇在此時對中國商品加征如此離譜的關稅,無異于公開掀翻談判桌——其直接后果將是訪華行程“必定黃”。中方絕無可能在尊嚴被公然踐踏、核心利益受威脅的情況下,為特朗普搭建展示所謂“外交藝術”的舞臺。
在這場復雜的博弈中,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就在商務部回應訪華傳聞的同一天(7月3日),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在世界和平論壇上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中國就是要統一!”這短短七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他強調,臺灣問題關乎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沒有談判妥協的余地。這不是商量,而是歷史的必然宣告。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崔天凱進一步點明,美方能否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是檢驗中美“相互尊重”原則的試金石。他犀利地指出,當前某些勢力陷入的所謂“安全困境”,并非外力強加,而是其自身制造并跳入的。那些習慣于單邊主義和霸權的國家,將其他國家正常發展視為威脅,沉迷于零和博弈與“以損害他國謀自身絕對安全”的邏輯,只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特朗普政府向12國揮舞關稅大棒,其深層動機顯露無遺:這恰恰暴露了美國在經濟與外交領域可打“牌面”的日漸枯竭。當傳統籌碼耗盡,“貿易核武器”便成了虛張聲勢的籌碼。然而,這種透支國家信譽的行為正在瓦解美國歷經數十年構建的國際信用體系。“不可靠”一旦成為美國的標簽,其盟友體系、美元霸權乃至全球領導地位的根基都將面臨系統性動搖。
特朗普(資料圖)
這場圍繞訪華日期、關稅威脅與核心原則的交鋒,清晰地勾勒出中美互動的關鍵脈絡。中方始終敞開對話大門,但底線不容觸碰——無論是貿易領域的公平原則,還是關乎主權完整的統一大業。特朗普若真有意踏上中國土地,就必須在臺灣問題上收起所有試探,并在關稅政策上展現真正誠意。否則,任何精心設計的外交表演,都將因失去地基而轟然倒塌。中國的發展目標始終是超越自我、實現現代化,而非壓倒或取代他國。能否理解這一根本差異,將決定美國能否真正走出自己制造的戰略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