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的內閣會議上發表講話,涉及烏克蘭問題、美聯儲降息、關稅等多方面內容。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日報道稱,特朗普當天在內閣會議上的講話中,至少存在11處虛假信息,并列出了清單。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截圖
在對烏克蘭軍援問題上,特朗普聲稱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戰時援助"遠遠超過"歐洲的援助,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援助,而歐洲則提供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援助"。報道援引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數據稱,截至2025年4月歐洲實際撥付的對烏援助金額約1830億美元,而美國只有約1340億美元。在對烏援助金額上,特朗普的說法完全與事實不符。
報道稱特朗普在對烏援助金額上的說法與事實不符
針對特朗普聲稱 "美國沒有通貨膨脹"的說法,CNN的報道稱,美國確實存在通貨膨脹:今年5月美國的年通脹率為2.4%,略高于4月的2.3%。這根本就不是"沒有通貨膨脹"。
圖為報道截圖
報道稱特朗普有關關稅的多處言論與事實不符。比如,特朗普談到他致函多位外國領導人宣布計劃從8月起對這些國家加征關稅,并表示"一封信意味著一筆交易"。而實際上,白宮7日披露的多封信函宣布了特朗普政府計劃單方面對來自這些國家進口的產品征收關稅,而這些信函并未顯示已通過談判達成了"協議"。
此外,特朗普反復強調"新關稅"意味著其他國家必須為在美國開展業務的權利向美國"付費"。報道稱,與特朗普經常聲稱的相反,向美國政府支付關稅的是購買外國產品的美國進口商,而不是那些國家本身。
CNN的報道還說,特朗普在"關稅收入占聯邦政府收入比重""可再生能源在美國內外的使用"等問題上偷換概念...........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直言,虛假內容遠不止列出的這11項。
延伸閱讀
美國東部時間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致14個國家的信函,明確設定這些國家部分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特朗普關稅信為何先給這14個國家?
隨著這些信函的披露,有一個詞引發了關注——“關稅信函”。這個此前幾乎無人提及的詞匯到底是什么?一疊白色信封真的能左右全球貿易的命運嗎?
(一)“關稅信函”是什么?
早在上周,特朗普就已簽署了這批“關稅信函”。第一批信函原定于上周五發出,但美國方面稱因獨立日假期,推遲到了本周一。
所謂“關稅信函”,在形式上接近于傳統外交信函,是國家領導人或外交代表之間用于表達立場、傳達訴求、溝通協調的重要文書。盡管數字通信已成主流,國與國之間在涉及敏感議題時,依然傾向于使用書面形式傳遞關鍵信息。
國家之間往來信函,是為了更好地溝通,但是用在關稅施壓上,確實很罕見。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中旬,特朗普就曾明確表示,由于無法與所有貿易伙伴逐一會面,美國將選擇部分國家,通過書面信函的方式傳達關稅政策。他強調,這些信中將“告訴他們,在美國做生意,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當地時間6月3日,白宮方面證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已向相關國家發出信函,提醒其關稅談判即將進入最后倒計時。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收信國官員對外媒提到,這封信的措辭仍保留一定空間,意在“引導談判方向”。
特朗普隨后稱自己“更傾向通過信函來推進進程”,理由很簡單——“省時、省力”。
畢竟今年4月,美國政府提出計劃在90天內完成90項雙邊協議時,就遭到了許多美國專家的質疑。三個月,達成近百份貿易協定——聽上去更像一個政治口號,而非現實策略。
基于現實情況,在特朗普此前的說法中,所謂“關稅信函”其實是提高與各國溝通效率的方式,“省時、省力”是它最大的優點,主要面向的是那些無法會面詳談的國家。
然而,眼看此前設置的關稅生效時間7月9日將至,特朗普集中發出一批“關稅信函”,且涉及的國家包含了正在談判中的貿易對象,甚至包含了聲稱已經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這與他此前給出的“無法與所有貿易伙伴逐一會面”的理由不大相符。
美國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梳理這第一批收到“關稅信函”的國家,或許能夠看出端倪。
白宮發言人展示“關稅信函”
(二)為什么第一批選擇這些國家?
特朗普最先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兩封“關稅信函”,是寫給日本和韓國的。其中日本關稅稅率相較于4月2日美國公布的水平升高1%,韓國則保持不變。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2024年,美國對日韓的貿易逆差都超過600億美元。按照特朗普加征關稅的邏輯,他們都是美國重點關切的對象。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的信強告訴譚主,在特朗普政府看來,日韓作為美方在亞太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卻遲遲未能率先達成協議,用關稅當籌碼的策略在東亞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這讓特朗普感到不滿。
因此,首先點名這兩位傳統“盟友”,美國釋放出了一個明顯的敲打信號。
可這種敲打能取得預期效果嗎?
今年來,兩個國家都曾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國發出過強硬表態,其中牽涉的焦點議題也非常類似——汽車關稅。
美國是日本和韓國最大的汽車出口目的地。2024年,韓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額為347億美元,占韓國汽車出口額的近一半。而在日本方面,對美出口汽車約占日本總出口的30%。根據國際貿易中心的測算,25%的關稅將導致日本損失170億美元。
頂著國內產業界的壓力,日本政府和韓國政府面對美國的威脅,很難輕易降低籌碼。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確表示,他反對與美國簽署任何不降低汽車關稅的協議。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在談判中要求美方重新考慮關稅措施。
美國想再靠“關稅信函”這一威脅手段讓其“盟友”低頭,恐怕沒有那么容易。
除日韓外,其他國家在第一輪收到“關稅信函”似乎在輿論場的意料之外——從對美貿易情況來看,其余國家沒有一個位列美國貿易伙伴的前十名。即便這些國家都在4月2日所謂“對等關稅”的征稅名單上,但按照美國減少貿易逆差的標準,也的確不在美國優先談判的榜單上。不僅如此,其中部分國家甚至從來沒有在公開信息中披露過正在與美國談判的消息。
信強告訴譚主,對這些國家發送“關稅信函”,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特朗普對日韓感到不滿(資料圖)
(三)此時發“關稅信函”用意為何?
可以看出,針對不同國家的談判情況,美國的“關稅信函”暗含不同的目的,但根本目的只有一個——談判施壓。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告訴譚主,除了施壓之外,特朗普還希望以一種白紙黑字的方式,扭轉他在關稅談判中反復不確定的形象——用文件的形式來約束行為,暗示這是“最后通牒”,自己不會再變卦。然而,如果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樣的行為適得其反。
當前美國政府已經明確提出,新的關稅稅率將于8月1日起正式生效,在此之前,各國仍有談判的余地。
然而,根據特朗普政府此前的表態,原本7月9日起,新的關稅稅率就應該參照4月2日公布的對等關稅稅率而被確定下來。可這次特朗普不僅推遲了時間,還搞出“關稅信函”給各國設定新稅率,可謂一拖再拖,暴露出美國政治決策的不確定性。
一個細節更能說明問題。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曾總結了特朗普第一任期至今在關稅、軍事等領域的政策發布時間表,發現“兩周內見分曉”是特朗普的常用手段。兩周,也成了特朗普政策發布的時間符號。
可是這次,關稅生效的時間從7月9日延后至8月1日,甚至超過了三周。
這個小細節透露出,美國著急了。關稅談判遠比特朗普預計的要棘手,僅僅兩周時間,不夠美國去處理這樣一個亂攤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