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丁。
光伏行業從“香餑餑”到“血海戰場”只用了四年,價值投資者張磊也在這條賽道上折了戟!隨著光伏行業座談會的展開,這個領域已然到了最后關頭。
這一次,業界集體喊出了一個共同的聲音:減產,自救。
一、吁光伏減產前后原因?
2025年7月初,一場被視作光伏業“生死大會”的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包括隆基、晶澳、晶科、通威等14家光伏產業鏈龍頭,以及行業協會負責人、工信部等齊聚一堂。
最終給出來的核心結論是:“要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產業當前的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和技術水平,為產業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這句話有三個關鍵信息:拒絕低價、落后產能退出、產業升級。
之所以說這場會議重要,是因為這是中國光伏發展40年來,第一次由頭部企業和官方公開喊出“主動減產”的聲音。
過去20年,光伏產業靠的就是拼命擴產、規模效應、成本下探——這一直是光伏的生存邏輯,也是其得以迅速占領全球市場的根本原因。歐美的光伏巨頭,也都被中國光伏的“降價攻勢”逼到破產、轉型或者退出主流市場。
然而到了今天,當這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模式卷向自己時,光伏企業的財報上出現了持續的巨額虧損,自己也終究是招架不住了…
中國光伏產業為什么會陷入今天的局面?核心原因是過去兩年行業對未來需求過于樂觀。
2020-2022年,在“雙碳”戰略、國際油價暴漲、歐洲能源危機等背景下,全球光伏裝機快速增長。2022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87GW,同比增長59%,歐洲新增41GW,同比增長47%。這樣的增速讓所有人相信光伏將進入“黃金十年”,于是大家你追我趕大幅擴產。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也推波助瀾,比如很多地地政府看到別的省份都有新能源相關的企業來響應國家政策,就自己也要有。江蘇、安徽、四川、內蒙古等省份把光伏列為支柱產業。比如內蒙古2022年曾公布的“十四五新能源規劃”里提出,到2025年光伏年產能達到100GW以上;安徽滁州、蚌埠也出臺百億規模的光伏產業扶持基金。
地方的政績考核和稅收依賴,這讓地方政府天然傾向于支持企業擴產,即便是在行業已經出現見頂的時期,也是如此。先不管技術如何,總之先要規模大!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2021-2023年三年間,僅國內各地政府審批、備案或宣布投資的光伏項目規模累計超過2.5萬億元。
但與此同時,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約380GW,而國內組件產能到2023年底就已突破600GW,硅片、電池片環節產能更是達到800-900GW。光伏產業從“供不應求”迅速變成“供大于求”。
所以,2021年到2023年,中國多晶硅產能從25萬噸增長到180萬噸;硅片產能從160GW增長到800GW;電池產能從200GW增長到超過800GW;組件產能更是接近900GW。
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普遍不足50%。2025年5月,多家主流電池片報價跌到0.28元/W,而2023年初這個價格還在0.8元/W左右。隆基、晶澳、天合等光伏巨頭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普遍同比暴跌60%-80%;一些二三線光伏企業已經資不抵債,開始出現停產、裁員甚至破產的情況。
供應還在持續增長,價格仍舊持續走低,惡性競爭無處不在。
在國際層面,中美歐三方競爭。美國對本土光伏產品補貼每千瓦約500美元,并對中國產光伏設立關稅壁壘。歐盟也有明確的光伏產地要求。全球光伏產業正在從“單一成本優勢競爭”走向“技術+政治補貼+產業鏈安全”的綜合競爭。
這在過去兩年里,也使得中國光伏企業的成本優勢雖依然明顯,但若無法形成技術護城河,單靠低價出口也將越來越難。
總之,內銷外出都出現了困境,所以這些也反映在了原材料價格上。
多晶硅、工業硅的期貨價格一路走低,漫漫熊市也持續了三年多(如圖)。如果再這么發展下去,很多優質的企業也會被拖垮,最終可能會出現資金鏈問題,在未來有可能出現被動性的行業大出清。
二、減產能解決光伏虧損問題嗎?
如果任由市場自由波動,既容易過度發展,也容易出現極端出清。所以,也就有了這次座談會的呼吁。
座談會呼吁,想通過大家一起減產,來平衡供需,從而修復價格,改善企業盈利。但是,減產真能救行業嗎?
這是一場政策與市場規律的較量!
光伏產業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行業。企業建廠投資巨大,主要成本在設備、廠房、土地、折舊上。即便產能利用率下降,企業仍要負擔巨額的固定成本。
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在產能過剩!減產也會減少庫存,不會減少產能。在產能不消滅的時候,就直接減產,反倒會導致單位成本上升,企業現金流惡化。
其次,從行業格局看,光伏產能分散。組件龍頭隆基2025年市占率約14%,晶科12%,晶澳10%,天合9%,前四巨頭合計不足50%市占率——遠低于鋼鐵、水泥等有強力寡頭的行業。這意味著任何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減產,并不能改變供需格局。
而且,座談會之后,企業的行為是否會真的效仿照做,其實也有一點存疑。因為本身這次商談對于企業沒有極其強制的約束性,更多的是大家商量好一起做…但是如果產品價格等開始回升,企業面對利潤,會不增加產量嗎?不太容易的…
大家一起規定好不低于某個價格銷售,在國內一段時間內確實可以完成??墒敲鎸θ蚧母偁幭拢《取⒚绹?、東南亞各方的企業都有供給,這件事就很難維持長期,想要國內一個價格,海外一個價格,時間久了也容易催生從海外進口中國產品的黑市行為。
總之,面對價格下滑,政府的出面確實可以讓價格企穩,但是更長期的視角來看,其實還是供需占主導。政策的意圖也是這樣,在行業處于下行階段的時候給予扶持,確保企業能夠安穩生產,一直等到需求回暖。這樣就避免了在下行期間企業利潤的大幅波動,以及行業過分的出清。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如果今后經濟復蘇來的比較早,需求端開始走向復蘇了,那么光伏產業鏈在這一段企穩之后,確實就會恢復了。用一段時間的管理和共識,換來行業落后產能的出清,最終完成優質產能與需求端的對接。
但是,理想很豐滿,事實今后怎么走還是市場說了算,產業鏈的原材料等價格在這一段雖然可以企穩甚至反彈,可萬一在今后一兩年時間里遲遲沒有等到全球或者局部的經濟復蘇,那么需求端不振,就容易又會回到之前的狀態。這也是會發生的潛在可能性。
所以,對于各家企業來說,光伏要振作,只有一條路可以自救,這條路絕對不是減產。而是建立技術壁壘!
三、減產難助光伏企業破局
現在我們看到,隆基、晶科、通威為代表的行業龍頭,已經把主要研發方向放在高效電池技術上。以PERC為例,2020年主流PERC電池效率在22%上下,而HJT已經接近25%,BC電池能將轉換效率推向26%以上。
高效電池能提升了單瓦發電量,降低度電成本,還能幫企業獲得溢價能力和出口競爭力。
但是,技術的提升有臨界點。因為我們不是光伏行業內的人,雖然能找到數據資料,但是我們不清楚它的技術臨界點在哪里。
就是我們在大學里考試一樣,從30分提升到40分雖然進步了,但是沒到臨界點,你還是要重修。只有到了60分的時候,才是越過臨界點,進步才算是發生質變。
技術創新。雖然大家都知道應該走這條路,但是這條路顯然也最難走…還記得幾年前我們觀察光伏產業的時候,這個行業的技術壁壘不像其他芯片等科技行業那么高,龍頭企業隆基綠能在當時都是更多靠管理方式的優化,才得以做到利潤率比同行高。
所以歷史上光伏行業經歷的產能過剩,幾乎每次都通過“企業出清”才完成的。
第一次是2009-2012年歐美“雙反”引發的行業寒冬,超過80%的中小光伏企業倒閉或退出;第二次是2018年“531新政”之后,一年時間里國內組件均價從2.8元/W跌到1.7元/W,行業再度大洗牌。
這一次產能過剩,我們相信到最終周期反轉的時候,大概率也會通過一場殘酷的洗牌來完成的。
結尾:
這一次的減產呼吁,很多認為反轉的信號來了。理性來看,說這句話還為時過早,我們更確切點說,是產品、行業、企業,暫時企穩了!
短期的減產呼吁更多是一種信號,行業的去產能周期開始加速。
供需真正的平衡點,還是要等到落后產能退出之后、產業集中度再次提升,需求再次回暖之時。
而這樣的過程,確實也需要一些時間的….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