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對中國連扣三頂大帽子:指責中國“支撐俄羅斯戰時經濟”“以補貼傾銷擾亂全球供應鏈”“稀土管制構成貿易脅迫”。
南華早報評價此次講話是“中歐關系史上最嚴厲的抨擊”。然而,這場看似單方面的“指控”背后,實則是地緣博弈、產業競爭與規則博弈的深層碰撞。
一、亂扣帽子的馮德萊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1.??“中國支撐俄羅斯戰時經濟”:這是把中國當作轉移焦點的“替罪羊”??
馮德萊恩聲稱中國對俄出口“維持俄戰爭機器”,卻刻意回避關鍵事實:中國始終恪守聯合國決議,對俄出口以民用產品為主。正如耿爽在聯合國的發言:“若中國賣軍火援助俄羅斯,俄烏戰爭早該結束。”
歐盟的指控本質是將俄烏沖突長期化的責任轉嫁中國,掩蓋其自身對俄制裁政策的失敗。中國只是正常做生意,被歐洲扣大帽子。有趣的是,美印都從俄羅斯買了很多石油,反手加價賣到歐洲,賺歐洲的錢,歐洲不敢作聲。
2.??“產能過剩”與“補貼不公”:歐洲這是雙重標準的“賊喊捉賊”??
歐盟以“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卻對自身產業政策避而不談。歐盟最新打算投入1萬億歐元來推動歐洲清潔能源轉型,而中國新能源產業崛起靠的是技術創新與市場驅動。
王毅指出:“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源于14億人勤勞與智慧,而非補貼。”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實為保護主義工具,其對中國光伏、風電等產業的打壓已引發多國效仿,加劇全球供應鏈割裂。
3.??“稀土管制”與“去風險化”:歐洲企圖使用規則霸權的“老劇本”??
馮德萊恩將稀土管制污名化為“中國經濟脅迫”,卻無視國際規則——中國對鎢、銻等17種戰略資源實施出口許可,是國際通用的軍民兩用物資管理做法,而且中國對合規的稀土申請,都是批準的。
王毅強調:“只要符合規定,歐洲企業需求將獲保障,并設‘快速通道’服務。”反觀歐盟,以“去風險”為名限制中國投資5G、半導體等領域,現在更擴大到醫療器材領域,卻要求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全面開放”,暴露其“規則選擇性適用”的虛偽。
?二、更可氣的是,馮德萊恩此番發言,是外長王毅訪歐剛結束就發表,因此,我們堅決反制
面對馮德萊恩的強硬姿態,我們用了三招:
?第一招,亮明立場:經貿歸經貿,政治歸政治?
明確區分“正常貿易”與“地緣操弄”,強調中歐不存在根本利益沖突,合作遠大于分歧。例如,中歐班列年運量160萬標箱,支撐亞歐供應鏈命脈;德國企業在華投資超920億美元,中國市場是寶馬、巴斯夫等巨頭的增長引擎。
?第二招,對等反制:有理有據,捍衛核心利益?
針對歐盟對我國新能源車加征關稅,中國商務部迅速反制,精準打擊歐盟酒業巨頭利益;對歐盟醫療器械采購設限,中方同步出臺對等措施。這種“以戰止戰”策略,迫使歐方重新權衡對抗成本。
?第三招,修煉內功:干自己的事,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
王毅強調:“中國根本點在于做強國內統一大市場。”2024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7.9%,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全球占比超60%,光伏組件出口覆蓋200余國。通過“雙循環”戰略,中國正降低對外部市場依賴,鍛造抗壓韌性。
?三、中歐峰會的“僵局”與未來:對抗還是共生???
馮德萊恩此次講話顯示其仍試圖“價值觀外交”起主導作用,歐盟推遲簽署氣候聯合聲明、加碼對華貿易壁壘,本質是借“去風險”之名行“脫鉤”之實。然而,中歐經濟高度依存:?歐盟對中國依賴?:中國連續8年穩居歐盟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超8000億歐元,德國汽車業1/3利潤來自中國市場。
若歐盟執意跟隨美國對華“極限施壓”,恐將重蹈“經濟自殺”覆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已讓歐洲損失超2000億歐元新能源投資,若再對華“脫鉤”,歐洲產業空心化將加速。
?結語:中國的選擇與世界的未來?
正如王毅外長所言:“中歐不是對手,而是伙伴;合作是主流,對抗沒有贏家。”當歐洲在“價值觀”與“現實利益”間搖擺時,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畢竟,真正的競爭力從不源于指責他國,而源于自我超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