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事熱點觀察者
"可以開火射擊!"2025年6月27日,央視公布的一段空中對峙畫面,讓世界屏住了呼吸。殲-16戰機座艙內,飛行員張占方的手指懸在武器發射鈕上,頭盔顯示器里刺眼的紅色鎖定符號瘋狂閃爍。這句通過國際頻道傳出的怒吼,像一記重錘,徹底擊碎了西太平洋維持三十年的空中博弈規則。
畫面中,外軍戰機正以近乎垂直的90度俯沖姿態,悍然撲向中國領海線。在雙語警告無效后,張占方駕駛的殲-16直接亮出武器系統,雷達鎖定的刺耳蜂鳴聲穿透屏幕。從2022年南海攔截澳軍P-8A時僅釋放鋁箔干擾彈,到如今明確的開火授權,中國空軍的反制手段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從"驅離警告"到"主動亮劍"的戰術革命
這次空中對峙,遠不止是一場簡單的驅離行動。張占方展現的壓坡度逼近與桶滾機動,是經過無數次實戰化演練打磨出的戰術組合拳。更關鍵的是,從干擾彈威懾到武器鎖定的處置流程,標志著中國空軍的應對策略完成了代際升級。
這種轉變有著堅實的法律依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明確規定,對"嚴重危害公共安全"且警告無效的暴力行為,可以直接使用武器。當軍用航空器蓄意入侵領空,其威脅程度遠超地面持刀行兇。如今,中國終于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戰指令。
美軍內部報告不得不承認:"中國空軍正在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拒止。"這份轉變來之不易。還記得2014年黃海對峙時,一架蘇-27遭遇外軍電子干擾,雷達屏幕瞬間黑屏的屈辱場景。如今,中國飛行員早已實現"先敵發現、先敵鎖定"的主動掌控。
二、空天防御體系鑄就的雷霆底氣
"開火授權"的背后,是中國空天防御體系十年磨一劍的硬實力。東海艦隊某觀通旅的雷達陣地上,數十部雷達24小時不間斷掃描,構建起覆蓋300公里空域的探測網絡。夜間探測精度達到百米級,配合空中盤旋的預警機,織就一張密不透風的天網。
殲-16戰機本身就是一座移動的武器庫。其配備的霹靂-15空空導彈射程超過200公里,有源相控陣雷達可同時跟蹤數十個目標。24歲的飛行員宋子昊至今記得,自己首次戰備值班就成功反制了外軍戰機的雷達掃描。"裝備的可靠性超乎想象,只要按照訓練流程操作,就能掌握主動權。"他回憶道。
夜戰能力更是讓潛在對手膽寒。去年5月的東海演習中,殲-16機群在完全無光環境下,僅靠紅外成像和數據鏈引導,成功攔截模擬目標。隨著量子雷達技術的突破,即便是號稱"隱身殺手"的第五代戰機,其蒙皮接縫在雷達屏幕上也清晰可見。
三、止戈為武的現代戰略智慧
開火指令的下達,絕非魯莽之舉,而是深思熟慮的戰略抉擇。2014年中美簽署的《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為危機管控設置了防火墻。中國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亮明底線,正是對"止戈為武"傳統智慧的現代詮釋——武力從來都是維護和平的最后手段。
面對美軍日益頻繁的挑釁,中國飛行員早已摸索出獨特的應對之道。資深飛行員李超就曾用超低空突防加桶滾機動,在不升級沖突的前提下實現有效威懾。如今的開火授權,則將博弈推向了新的高度:任何挑釁者都必須為自己的誤判承擔后果。
這種威懾就像拉開的弓弦,引而不發的壓迫感往往比實際射擊更具威力。當殲-16以30米的極限距離擦著外機飛過,釋放的箔條干擾彈在對方引擎進氣口炸開,這種物理層面的震懾,遠比千百次警告更有說服力。
四、殲-16機群的戰略價值密碼
在六代機首飛、殲-20批量服役的今天,中國為何仍以每年50架的速度列裝殲-16?這支總數已突破350架的機群,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作為"炸彈卡車",殲-16的12噸載彈量堪比轟-6K轟炸機。其靈活的外掛設計,可以攜帶超尺寸彈藥,彌補了殲-20內置彈艙的載彈量限制。當殲-20撕開敵方防空網后,殲-16的飽和攻擊才是真正的致命一擊。
殲-16D電子戰型號更是體系戰力倍增器。其搭載的電子設備,能對敵方雷達實施全頻段壓制,即便普通型號加裝電子吊艙后,也具備強大的電磁對抗能力。更值得關注的是,雙座設計的殲-16可以作為指揮中樞,引導無人機蜂群作戰,將探測和打擊范圍擴展到數百公里之外。
五、大國博弈中的戰略覺醒
"可以開火射擊"這六個字,釋放出三重強烈信號:
主權紅線不容試探。與2014年預警機"引導攔截"的防御姿態相比,如今的開火授權,讓東海防空識別區真正成為一道堅實防線。當美軍B-52H轟炸機在南海遭遇殲-11B戰機三米貼身伴飛時,挑釁者已經收到了最明確的風險警示。
體系作戰抹平技術代差。敢于讓年輕飛行員直面外機,體現了中國空軍從"精英作戰"到"體系制勝"的底氣。西藏某電子戰基地可以模擬16種復雜電磁環境,配合預警機、衛星、雷達組成的立體監控網絡,任何來犯之敵在接近領空時,早已被納入火力打擊范圍。
給世界的戰略選擇題。在強化軍事威懾的同時,中國積極推進亞丁灣聯合反海盜、西太平洋海軍論壇等合作機制。這傳遞出明確信號:在"合作共贏"與"對抗沖突"之間,選擇權掌握在各國自己手中。任何試圖挑戰中國底線的行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在東海艦隊的雷達指揮中心,工程師方鋒凝視著屏幕上的實時空情圖。十年前,當預警機首次升空時,官兵們還會為突然出現的目標光點緊張屏息;如今,當年輕飛行員自信地說出"迎頭痛擊"時,這份從容背后,是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結晶,是強大空天防御體系的堅實支撐,更是一個大國捍衛主權的堅定決心。從曾經的被動應對,到如今的主動亮劍,中國空軍用二十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華麗轉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