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的專機還沒起飛,關于他訪華行程的各種解讀就已經滿天飛,但在所有猜測的中心,都是在說表面是“國家安全”,實際上政客為選票、美方為私利,欲撕毀中國企業99年合法租約。
2015 年的時候,達爾文港還在北領地政府手里,那時候它確實是個麻煩東西,一年下來,港口的貨物吞吐量還不到五百萬噸,設備又舊,常年都在賠錢,當地媒體直接就說它是 “財政黑洞”。
碼頭上空空蕩蕩,只有生銹的吊機在海風中吱呀作響,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嵐橋集團在一次完全公開透明的國際招標中,以5.06億澳元的價格,合法合規地贏得了其商業區域99年的租賃經營權。
當時囊中羞澀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都對此選擇了默許,可誰又能想到,達爾文港在中國企業手里,竟然出現了奇跡,嵐橋集團接手后,前后投入了數億澳元進行現代化升級,深水航道、新泊位、高效的卸貨碼頭……
一系列的改造讓港口脫胎換骨,到了2023年,港口的年貨物吞吐量飆升至近三千萬噸,船舶總噸位增長了近96%,昔日冷清的碼頭,如今每天都有來自亞洲的貨輪進出,周邊的咖啡館里擠滿了忙碌的工人。
港口變繁榮后,直接讓北領地的GDP增長了將近18%,不光不再賠錢,反而開始賺錢,成了當地經濟里實打實的帶動力量。
可沒人能想到,就在港口生意越做越好的時候,一場不管哪個黨派都卷進來的政治風波突然來了,阿爾巴尼斯在競選集會上大聲說“達爾文港必須回到澳大利亞人手里”,反對黨領袖也表態說 “必要的時候會強制收回來”。
澳方政客們給出的理由,聽上去冠冕堂皇,“國家安全”,可這個理由,只要稍加審視,明顯站不住腳,自2012年起,美國海軍陸戰隊就以輪換形式常駐達爾文,如今兵力已達2500人,甚至還部署了F-35戰機和B-52轟炸機。
港口的軍事區域,一直牢牢掌握在澳美軍方手中,嵐橋集團擁有的,僅僅是商業碼頭的運營權,從未也無法染指任何軍事區域,連澳大利亞前北領地總檢察長都公開承認,當年的交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安全風險。
既然“國家安全”是個站不住腳的借口,那背后真正的算計又是什么?
第一點是澳大利亞國內選舉政治的精明算盤,民調顯示,超過四成的選民支持對華采取強硬立場,而在選情膠著的北領地關鍵選區“所羅門”,如何迎合這部分選民的情緒,直接關系到執政黨的政治命運。
于是,“收回港口”成了一個絕佳的政治噱頭,通過拿一個成功的商業合作項目開刀,既能展現強硬姿態,又能撈取政治資本,這筆賬政客們算得很清楚。
第二點是,美國在這背后的身影隱約可見,就在這場風波里,有一家和特朗普政府關系很近的美國私募基金,悄悄提出要用10億澳元收購達爾文港。
巧的是,這家基金的一個聯合創始人范伯格,剛被任命為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這已經不算暗示了,差不多是明著來的意思。
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內部文件里,更是把達爾文港和關島、迪戈加西亞基地放在一起,當成他們在印太地區的“三角戰略支點”。
從這就可以看出美國的意圖,其實就是想將達爾文港徹底打造成美軍穩固的后勤樞紐,使得B-2轟炸機從這里出發,經空中加油即可覆蓋整個南海。
原來澳大利亞政客口中的“國家安全”,并非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而是美國的全球戰略安全,目的不過是配合美國的劇本,將自己的國家推向大國博弈的前沿。
政治表演固然廉價,但撕毀一份白紙黑字的商業合同,代價卻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極其高昂。
根據租約條款,澳方若單方面強行毀約,可能面臨高達200億美元的違約金,這個數字,約等于澳大利亞GDP的1.2%。
更何況澳大利亞在中國有著超過1200億美元的投資,一旦澳方開創了無視商業契約的惡劣先例,中方完全可以依法采取對等措施,例如凍結相關資產以實現賠償。
這筆賬單還需計入對本地經濟的沖擊,達爾文港直接雇傭著3000名員工,帶動的完整產業鏈更是養活著超過兩萬個家庭。
北領地商會會長瑪麗娜·史密斯對此憂心忡忡,她警告說,政府若強行收回港口,第一年就可能導致本地失業率飆升5%,這種“自毀長城”式的操作,對當地民眾而言無異于一場災難。
還有就是自阿爾巴尼斯上臺后,中澳關系歷經艱難才走出低谷,逐步回暖,就在不久前,兩國還簽署了備忘錄,進一步促進自貿協定的實施。
2023年,雙邊貨物貿易額高達3200多億澳元,澳大利亞對華貿易順差超過600億美元,在這個節骨眼上,如果因為達爾文港問題導致關系再度冰封,之前所有的外交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正如中國駐澳大使肖千所指出的,港口虧損時急著租出去,等人家經營得風生水起開始盈利了,卻又要強行收回,這種行為,于理不合,于道義上也站不住腳。
面對澳方的反復無常,中國的態度清晰而堅定,這已經不單純是一場商業糾紛,更是一場關乎原則和信譽的博弈。
中國堅守的是國際通行的契約精神,如果一個國家可以因為政黨輪替或外部壓力,就隨意撕毀合法合規的商業合同,那么全球的商業秩序將蕩然無存。
今天可以是達爾文港,明天就可以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項中國投資, 所以說捍衛達爾文港的租約,也是在捍衛所有中國海外投資的安全與確定性。
當然中國的底氣并不僅僅來自于道義,在現實層面,中國同樣握有足夠多的牌。
近年來,中國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的依賴度已從過去的超過80%降至68%,而位于西非幾內亞、儲量高達百億噸的西芒杜鐵礦項目即將投產,這將進一步改變全球鐵礦石供應格局。
除此之外,剛剛重返中國市場的澳大利亞葡萄酒、高度依賴中國買家(占比40%)的鋰礦,以及那些在中國有大量業務的澳大利亞大學和牧場主,都將成為澳方錯誤決策的潛在受害者。
阿爾巴尼斯的這趟北京之行,無疑是走在一條鋼絲上,一邊是深化合作、分享發展紅利的陽關大道,另一邊是迎合外部壓力、犧牲本國利益的獨木橋。
達爾文港這塊“攔路石”,究竟是繞道而行,還是硬要抱著它一起摔倒,考驗的是一個國家在復雜地緣政治格局中,能否保持獨立的戰略清醒。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