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湖南為什么這樣紅》新書首發式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舉行。該活動由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中南出版傳媒集團主辦,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省新華書店承辦。
《湖南為什么這樣紅》是評論家、作家、劇作家、廣州大學教授羅宏的著作,以湘籍老一輩革命家為敘事對象,運用大數據和革命足跡地圖,將湖南紅色文化的精髓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展現,書中融學術嚴謹性與文學藝術性于一體,以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史料、生動的筆觸,系統梳理了湖南紅色基因的形成脈絡。
中國晚報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周建平博士在演講中表示,《湖南為什么這樣紅》不僅是一部地方文化研究著作,更揭開了中國革命的精神密碼——這片僅占國土面積2%的山水,為何能成為改寫中國命運的支點?
“羅宏教授以十年磨一劍的學術堅守,為我們構建了理解湖南紅色基因的三維坐標:第一維度是水土。不了解洞庭煙波與雪峰山巒孕育的‘霸蠻’精神,就難以讀懂這片土地的血性;第二維度是人物。從曾國藩‘打脫牙和血吞’的韌勁,到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肝膽,再到毛澤東‘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這是一部用生命寫就的精神譜系;第三維度是實踐。當岳麓書院的經世致用遇見瀏陽河畔的梭鏢長矛,湖湘文化完成了從思想到行動的驚世一躍。”周建平說。
在周建平看來,本書最珍貴的突破,在于實現了三重超越:文體上,將當年羅宏作為總撰稿的大型紀錄片《南方的河》的鏡頭語言、文獻片《社會主義四百年》、他創作的小說《騾子》的敘事張力與學術研究的嚴謹考據熔鑄成全新的“學術散文體”;視角上,從韶山沖的油燈到嘉興南湖的紅船,從湘江的波濤到延河的星火,構建起微觀敘事與宏觀視野的對話;而在思想上,當書中寫道“韶山的杜鵑是1921年點燃的火把”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學意象,更是文明火種的傳遞。
“羅宏教授以全球史觀揭示的深刻洞見在于——湖南的‘紅’本質上是三種力量的交響,涵括楚文化‘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浪漫血性、理學傳統‘為天地立心’的士人擔當與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現實淬煉。”周建平表示,這種精神在當代的價值,正如書中令人震撼的設問,當人們在湘江邊追問“誰主沉浮”時,其實是在叩問每個時代的核心命題——知識分子的精神擔當。
書中那些直擊人心的細節,讓歷史有了溫度:譚嗣同就義前夜在獄中題壁的墨痕;湘西母親縫在兒子衣襟里的五粒稻種;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發刊詞上修改的筆跡。這些個體記憶的星火,最終匯聚成改變民族命運的光束。“羅宏教授用學者的顯微鏡和文學家的廣角鏡,讓我們看見:歷史的宏大敘事,永遠由無數普通人的生命光芒照亮。”周建平說。
“湖南紅”不是褪色的歷史標簽,而是永恒的精神基因。它啟示人們——在這個亟須創新與突破的時代,依然需要“實事求是”的智慧、“敢為人先”的勇氣、“經世致用”的擔當。
來源:南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