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CPI終于翻紅了。0.1%的同比漲幅雖然微弱,卻終結了此前連續四個月的負增長,讓不少人看到了消費回暖的跡象。但這是實打實的春風,還是被政策“吹”出來的幻象?關鍵要看背后的成因和趨勢。
這次CPI上漲的直接推力,來自工業消費品的價格改善。尤其是油價和金價的上行,奢侈品金飾價格跳漲,疊加汽車以舊換新的刺激,才撐起了這0.1%的漲幅。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價格降幅雙雙創下兩年多來的最小值,反映出“促消費”政策在價格層面確實起到了提振作用。
但問題在于,這類政策屬于短期刺激,帶有很強的階段性。一旦補貼退坡、促銷結束,消費熱度能不能接得上?這是個問號。
更值得關注的是核心CPI的回升。去掉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因素后,6月核心CPI同比上漲0.7%,創下14個月新高,說明消費修復并非全靠表面“提價”撐場。尤其是家用紡織品、文娛類產品等耐用品價格的上漲,或許可以視作結構性調整的信號,反映出居民對生活品質類消費的恢復性投入。
但即便如此,這一漲幅依然低于歷史均值,說明整體消費能力并未完全恢復,尤其是在中低收入群體中,消費仍顯謹慎。
再來看食品這一塊。6月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3%,降幅比之前收窄不少,牛肉結束28個月的持續下跌,價格反彈2.7%。但豬肉卻因供給充裕而繼續下行,同比跌幅達8.5%。這個“牛漲豬跌”的局面,其實揭示了農產品市場的結構性分化。
如果未來豬肉價格繼續走弱,將抵消掉其他食品價格的上漲,對CPI形成制約。
服務價格方面,房租和教育價格的溫和上漲,說明就業和居民收入預期尚未遭到嚴重打擊,但也談不上強勁修復。尤其是對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依賴較深的就業人群而言,信心仍未恢復到理想狀態。
此前5月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就已顯示,全國信心仍偏弱,這種心理層面的謹慎,很難靠短期政策扭轉。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當前政策對市場的替代性越來越強。財政刺激固然可以托底短期消費,但若長時間依賴政策來維持價格穩定,就會陷入“政策依賴癥”,甚至出現實質性的貨幣財政化跡象。尤其是在M2流動性龐大卻傳導不暢的背景下,政策越用力,市場的自然修復機制反而越弱。
總的來說,這輪CPI回正,是內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要說消費已經真正站穩腳跟,還言之過早。
一方面,需要關注政策退出后的消費韌性,另一方面,更應著力于提高居民的真實收入和就業預期,而不是一味地通過補貼或換購來堆積表面繁榮。真正穩固的消費復蘇,不在數字的紅綠之間,而在千家萬戶敢不敢花、愿不愿買的日常選擇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