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絲路看新疆
開欄的話:
駝鈴悠悠,古道新程。新疆——古絲綢之路上貫通東西的核心通道,文明交匯的璀璨樞紐,今日正昂首立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前沿。昔日“亞歐通衢”的榮光,在此煥發磅礴新機:看交融,多元文明互鑒共生,薪火延綿,織就了文明交融的溫暖底色;看活力,“鋼鐵駝隊”馳騁新途,商脈縱橫,澎湃著經濟發展的強勁脈動;看氣象,智慧基因賦能發展,科技深耕,自信開放的家園舒展時代新顏。
本報推出“重走絲路看新疆”系列報道。請跟隨記者腳步,踏上這條千年古道,觸摸交融共生的溫度,丈量活力奔涌的廣度,見證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
正值暑假,新疆迎來了旅游熱潮。在喀什古城、庫車熱斯坦老街,游客們不僅駐足觀摩匠人巧手翻飛,更挽起袖子體驗土陶拉坯、紅銅鍛打、葫蘆雕刻,沉浸式感受非遺的鮮活魅力。
截至目前,新疆共有各級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5956個。在非遺的“活化”實踐的推動下,新疆非遺保護與傳承不斷結出碩果:過去一年,新疆有22人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個案例入選“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新疆土陶藝術展走進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作為中華文化瑰寶重要組成部分的新疆非遺正通過可見、可觸、可感的方式,煥發出蓬勃生機,成為當地打開致富門的金鑰匙。
堅守千年技藝
守護絲路風情
圖為土陶技藝體驗區。
6月23日,午后的陽光灑落在喀什古城東南側的高臺民居上,為維吾爾族獨特的門飾花紋鍍上一層金輝。記者推開這一扇扇彩繪木門,土陶、紅銅、木雕、編織等非遺技藝躍然于眼前,讓記者仿佛回到了古代絲路重鎮,感受到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新疆民俗風情。
高臺民居曾是土陶藝人的聚居地,歷史上曾有一百多家土陶作坊,因此也被稱為“土陶崖”。然而,隨著現代工業制品的沖擊,土陶業逐漸衰落,高臺上僅存幾家從事土陶業的作坊。如今,通過文旅融合,高臺民居的手工作坊轉型為集“賞、學、購”為一體的非遺工坊。
記者推開一扇標有“高崖上的土陶人家”的大門,入眼是滿屋的土陶及制作工具。吐爾遜·肉斯塔木端坐在一旁,迎接著進門參觀的游客。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據了解,維吾爾族土陶的制作包括選土、揉泥、拉坯、曬干、燒制五道工序。其中拉坯成型環節最為關鍵,極為考驗匠人的手藝和審美。吐爾遜·肉斯塔木堅持沿用傳承了800多年的古法技藝。在他手中誕生的土陶,器型靈動多變,紋飾精美考究,深綠、淺綠、棕黃的彩釉與花卉、枝葉、羽毛等意象相互交融。這些器物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實用器皿,更承載著喀什深厚的歷史底蘊與鮮活的生活氣息。
圖為燙畫技藝體驗區。
漫步于高臺民居的蜿蜒小巷,土陶之外,匠心凝聚的瑰寶數不勝數:鑲嵌著貝母、鹿角、黑牛角等珍稀材質的英吉沙小刀寒光流轉;懸掛于屋頂的葫蘆烙畫紋路細膩、圖案別致;新疆地毯色澤如虹,毯面光澤溫潤,質地挺括卻觸手生柔……每一件非遺工藝品都浸潤著匠人雙手的溫度。正是高崖之上這些執著的非遺技藝守望者,讓穿越千年的絲路風情依然鮮活如初。
“寵妻之作”成爆款
祖傳技藝浪漫煥新生
圖為匠人打造的紅銅飾品。
“這個銅壺是純手工打造的,送人很合適。”在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熱斯坦歷史文化街區的一家手工銅器店里,店主玉素甫·卡地正熱情地向游客介紹著店內的銅器。
圖為游客正在選購紅銅工藝品。
玉素甫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車紅銅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自幼,他便和哥哥買買提一起,跟隨父親學習銅器制作,逐漸掌握了包括銅雕在內的傳統制作工藝。
據了解,維吾爾族銅器制作歷史悠久、品類豐富,尤以日用品見長。這項傳統工藝對工匠要求極高,匠人們通常不依賴圖紙,全憑豐富的經驗與精湛的手上功夫,完成從構思到制作的全部工序。
玉素甫告訴記者,制作一把銅壺通常需要四五天時間。首先要構思器型,然后根據尺寸和造型特點選用黃銅、紅銅等不同原料。切料后,按照構思的模型一點點打制成型,最后再雕刻各類紋飾。他強調:“雕刻環節最為關鍵,既考驗耐心更體現功力。不同用途的銅器紋飾各異,我們多采用石榴花等本地人鐘愛的花卉圖案。”
在玉素甫的店鋪里,上百件銅器琳瑯滿目,以茶壺、茶杯等茶具為主。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其中還陳列著不少精美的紅銅首飾,如耳環、項鏈等。
“妻子喜愛玫瑰金,我就嘗試用紅銅為她打造了幾件首飾。后來把這些飾品放在店里售賣,沒想到特別受歡迎,銷量出奇地好。現在我正計劃為她制作更多款式。”玉素甫靦腆地說道。
在堅守祖傳工藝的同時,玉素甫兄弟倆也在積極探索創新。他們不僅將現代設計理念融入傳統技藝,還開辟了網絡直播新渠道。通過直播展示銅器制作過程、講解工藝精髓,既傳播了非遺文化,又收獲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個性化定制訂單。而這樣的非遺傳承新篇章,正在天山南北不斷書寫。
游客爭當“一日匠人”
非遺工坊帶動家門口增收
圖為匠人正與游客合奏民族樂器。
高臺民居內,“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此起彼伏。循聲望去,游客們正在努爾麥麥提的鐵匠鋪里敲打鐵器;吐爾遜·肉斯塔木的土陶工坊里,游客不僅能觀摩完整的制陶流程,還能親手體驗拉坯、上釉的樂趣;在喀什疏附縣“中國新疆民族音樂村”的樂器工坊,傳承人正與游客合奏民族樂器,歡快的旋律讓記者也情不自禁加入其中。
圖為匠人們正在調試琴弦。
圖為游客正在選購葫蘆烙畫工藝品。
從靜態展示到互動體驗,新疆的非遺工坊正以“活態傳承”的創新姿態,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創新模式還帶動了當地居民就業增收。
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鎮,柯爾克孜族刺繡非遺工坊通過“非遺+旅游”模式,讓600余名當地居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庫車大馕城則以兩萬余平方米的規模,打造了集馕品制作、體驗、展銷和文化展示于一體的非遺工坊,直接創造就業崗位200余個。
圖為游客正在花帽巷選購產品。
圖為游客正在選購英吉沙小刀。
圖為匠人正在制作庫車大馕。
近年來,在各級非遺保護部門的推動下,新疆非遺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疆已建成120個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5個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傳承中心,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塔塔爾族撒班節、瑪納斯、刀郎麥西熱甫等10個非遺傳承中心,創辦哈密阿勒屯古街、和田團城民俗旅游區、喀什古城景區非遺集市等14個自治區級非遺集市,運營超過130家非遺工坊,不僅讓非遺深度融入現代生活,更帶動近萬人就業,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生動的“新疆樣本”。
文|攝 記者 趙 曦 □ 黃芷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