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延宕3年的俄烏沖突,徹底撕掉了俄羅斯的底褲,讓俄羅斯經營數百年的地緣帝國體系轟然崩塌。
當高加索地區的硝煙在贊格祖爾走廊重新燃起,當阿塞拜疆敢對俄羅斯公然叫板,當亞美尼亞這個傳統盟友轉身投入西方懷抱,人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疑問:曾經橫跨歐亞的俄羅斯帝國,如今是否正滑向全面崩潰的邊緣?從蘇聯解體后的一蹶不振,到普京時代的短暫掙扎,再到俄烏沖突引發的連鎖崩塌,俄羅斯的衰退軌跡早已寫滿歷史的注腳,和蘇聯解體一樣,成為世界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談資。
一、從“強國夢”到“一夜返貧”:武力維系的盟友體系終成泡影
俄羅斯帝國的成功,靠的是武力和暴力的支撐。所以當俄羅斯武德不再充沛,其帝國大廈的崩塌也就在頃刻之間。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1991年蘇聯解體,給俄羅斯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經濟崩潰、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地緣影響力大幅縮水,這個繼承了蘇聯主要遺產的國家,在休克療法的陣痛中淪為 “二流國家”。普京2000年上臺時那句 “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曾讓無數俄羅斯人高潮迭起。此后,2008年南奧塞梯沖突中擊退格魯吉亞、2012年敘利亞內戰中保住阿薩德政權、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中閃電收回失地,一系列 “強硬操作” 確實讓俄羅斯短暫找回了 “大國自信”。
但俄羅斯深知,這種自信從一開始就建立在沙灘之上。眾所周知,俄羅斯的盟友體系從來不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平等合作,而是靠武力威懾和暴力壓制維系的 “附庸關系”。亞美尼亞依賴俄羅斯的軍事保護,阿塞拜疆忌憚俄羅斯的能源影響力,中亞國家則在俄羅斯的經濟控制下忍氣吞聲。這種 “胡蘿卜加大棒” 的模式,在俄羅斯國力尚可時能勉強維持,可當俄烏沖突這根 “大棒” 被死死卡在烏克蘭戰場時,所有被壓制的矛盾瞬間爆發。
可以說,俄烏沖突對俄羅斯的消耗堪稱 “國家級災難”。前線每天數以千計的兵力損耗、西方累計超過萬億的制裁、國內經濟的畸形軍事化,讓俄羅斯的國力一夜回到20年前。更致命的是,這場戰爭徹底暴露了俄羅斯的外強中干 —— 曾經引以為傲的軍事體系在北約援助下的烏克蘭面前漏洞百出,所謂的 “能源武器” 在歐洲能源轉型中威力大減,連蘇聯時代留下的工業底蘊都因制裁而支離破碎。
于是,當俄羅斯深陷泥潭,被長期壓制的周邊國家自然不會錯過翻身機會。阿塞拜疆敢因 “僑民問題” 與俄羅斯撕破臉,本質上是看穿了俄羅斯無力兩線作戰;亞美尼亞轉向西方,是因為意識到俄羅斯的安全承諾早已不值一文;中亞國家加速推進去俄羅斯化,更是對這個 “前宗主國” 的徹底失望。從克里米亞的 “高光時刻” 到高加索的 “失控邊緣”,俄羅斯用一場戰爭證明:靠武力堆砌的強國幻象,終究抵不過現實的重擊。
二、擴張基因埋下的“死局”:從“鄰國皆敵”到“眾叛親離”
從15世紀異軍突起以來,俄羅斯的領土在400多年時間里猛增400多倍,從東歐平原一隅的小國一躍成為地跨亞歐美三大洲的大帝國。在俄羅斯野蠻的擴張中,周邊國家深受其害,幾乎所有國家都是非死即傷,因此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痛恨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俄羅斯的歷史,本質上就是一部擴張史。從莫斯科公國到橫跨歐亞的帝國,這個國家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沾滿了征服的鮮血。為了爭奪出海口,它與瑞典、土耳其廝殺數百年;為了控制中亞,它對當地部落進行殘酷鎮壓;為了向西滲透,它三次瓜分波蘭,兩次入侵匈牙利。這種 “噬土成性” 的本能,讓俄羅斯幾乎與所有鄰國都結下了血海深仇。
再加上“大俄羅斯主義” 的毒瘤,更是讓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孤立無援。在這種意識形態下,俄羅斯人被自視為 “優等民族”,其他民族要么被強制同化,要么被當作擴張工具。車臣戰爭中的焦土政策、對波羅的海國家的長期占領、對中亞文化的刻意壓制,都是這種主義的直接體現。即便是對非鄰國,俄羅斯也因 “征服世界” 的野心樹敵無數 —— 與英國在全球殖民地的爭奪、與德國的兩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的冷戰對抗,本質上都是俄羅斯擴張野心與其他大國利益的碰撞。
于是,當這樣一個國家陷入俄烏沖突的進退兩難,其宿敵們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美國借著支持烏克蘭,不僅削弱了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更趁機在高加索扶持親美勢力,試圖將北約影響力推進到里海沿岸;土耳其則打著 “泛突厥主義” 的旗號,通過阿塞拜疆向中亞滲透,一步步瓦解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歐洲國家一邊加碼對俄制裁,一邊拉攏亞美尼亞等國加入西方體系,從經濟和安全兩方面切斷俄羅斯的復蘇可能。
可以說這些操作絕非偶然,而是對俄羅斯 “歷史欠賬” 的集中清算。阿塞拜疆允許土耳其建立北約空軍基地,本質上是對俄羅斯長期控制高加索的反彈;巴基斯坦與阿塞拜疆的軍事合作,暗含著對俄羅斯支持印度的制衡;就連伊朗對贊格祖爾走廊的警惕,也源于對俄羅斯縱容以色列滲透的不滿。當所有被俄羅斯傷害過的國家和勢力聯合起來,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正在品嘗 “眾叛親離” 的苦果。
三、大國博弈中的 “真空地帶”:中國的布局與俄羅斯的無奈
對于后現代的俄羅斯而言,最無奈的莫過于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勢力范圍不斷退潮。而相比于西方國家的趁虛而入,兩害取其輕的俄羅斯,更想看到中國來填補斯拉夫勢力退潮后的戰略空白。
可以說在俄羅斯加速衰退的過程中,中國的角色始終備受關注。俄烏沖突爆發后,中國堅持中立立場,既不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也不跟隨西方對俄制裁,這種 “平衡術” 讓陷入孤立的俄羅斯頗為不滿,卻也讓西方國家無可奈何。事實上,中國的選擇既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決策,也是對俄羅斯衰退趨勢的精準判斷。
在靜夜史看來,中俄合作的本質是 “互利共贏” 而非 “同盟綁定”。在能源領域,中國通過長期協議以優惠價格獲得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在貿易領域,兩國本幣結算有效規避了美元制裁;在國際舞臺,雙方在多極化、去美元化等議題上立場一致。但這種合作有明確的邊界 —— 中國絕不會為俄羅斯的擴張行為背書,更不會卷入俄烏沖突的漩渦。這種 “有限合作” 讓俄羅斯既離不開,又怨懟不已,卻也只能接受現實。
所以當俄羅斯無暇東顧,中國正按照自己的節奏填補其留下的地緣空白。在中亞,中國通過 “一帶一路” 倡議深耕基礎設施建設,中吉烏鐵路的推進直接繞過了俄羅斯主導的運輸體系;在上合組織,中國推動吸納白俄羅斯等新成員,不斷擴大影響力;在高加索,中國雖未直接介入,但通過與土耳其、伊朗的合作,間接參與了區域經濟整合。這些動作并非針對俄羅斯,卻客觀上加速了其勢力范圍的萎縮。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連俄羅斯自己都開始默認這種 “權力交接”。面對西方在高加索的滲透,俄羅斯更傾向于讓中國接手部分影響力,而非讓美國等宿敵趁虛而入。這種 “兩害相權取其輕” 的選擇,暴露了俄羅斯的無奈 —— 它已經無力維持傳統勢力范圍,只能寄希望于中國的 “溫和擴張” 來對沖西方的 “激進擠壓”。
但這種 “默認” 終究改變不了衰退的本質。當中國的集裝箱取代俄羅斯的坦克成為中亞草原的新風景,當中國的數字貨幣取代盧布成為高加索貿易的結算工具,當中國的投資協議取代俄羅斯的駐軍成為區域穩定的新支柱,俄羅斯的地緣影響力已實質性崩塌。這種崩塌或許不像軍事失敗那樣慘烈,卻更具顛覆性 —— 它意味著俄羅斯作為 “歐亞大國” 的歷史角色,正在被徹底改寫。
靜夜史認為,從克里姆林宮的角度看,當前的困境或許只是 “暫時的挫折”,但歷史的慣性往往比想象中更強大。蘇聯解體后 30 年的掙扎證明,俄羅斯始終未能走出 “擴張 - 崩潰 - 再擴張” 的歷史循環。如今,當大中亞的影響力被中國與土耳其分食,當高加索的主導權落入美國與土耳其手中,當烏克蘭戰場的消耗看不到盡頭,俄羅斯距離全面崩潰的距離,可能比任何人預想的都要近。
或許,只有經歷徹底的崩潰與重建,俄羅斯才能真正擺脫歷史的枷鎖。但就目前來看,這個曾經的 “帝國” 仍在拒絕認清現實 —— 它既不愿放棄擴張的野心,又無力承擔相應的代價;既想維持大國的體面,又擺脫不了衰退的命運。在這種矛盾中,俄羅斯的衰退早已不是 “可能性”,而是正在發生的 “必然性”。高加索的硝煙,或許只是這場漫長崩潰的又一個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