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的輸家已定”,是我一位網友在小紅書上說道。在連續點了5天外賣后,他打趣到自己已經可以出欄了。
上周以來,持續不斷的大額外賣券突然頻頻被塞到用戶賬戶中。其慷慨程度更是前所未有,“滿18減18”“滿25減22”,甚至0元吃喝也不是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外賣優惠活動跨平臺,從淘寶到美團,消費者逛完一家再逛另一家,以至于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們不是在比拼薅到了多少羊毛,就是在總結如何薅到更多羊毛。
始于今年4月的外賣大戰,本來已經在6月初偃旗息鼓一陣子了,可為何在上周突然升級?更重要的是,平臺的羊毛消費者還能薅多久?
這一次先動手的是淘寶閃購。不久前的7月2日,淘寶閃購直接喊出“淘寶閃購,點外賣更優惠”的口號,宣布將通過發放大額紅包、免單卡、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上線店鋪、商品配送補貼等方式和措施,在12個月內直接補貼消費者和商家共500億元。
令人沒想到的是,此前在外賣大戰中頗為低調的美團突然也上了強度。7月5日當天,用戶開始在美團外賣首頁看到“0元吃”“0元喝”頻道入口,大量無門檻滿減券也以多種方式被陸續投放。
補貼確實帶來了短期爆發。諸如一天三頓外賣不超過10塊錢,冰箱放滿蜜雪冰城、茶百道、瑞幸一類的商戰戰績結算帖子,頻見于各社交媒體。商家爆單到店員忙哭了,騎手表示單日收入暴增的消息,也是補貼升級引發的外賣狂歡的另一個側面。
數據來看,無論是美團還是淘寶閃購,都迎來了日單量新高峰。美團內網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7月5日22時54分,美團即時零售當日訂單已突破1.2億單,其中餐飲訂單已超過1億。
而公開數據顯示,上月其日單量在9000萬量級。7月7日一早,淘寶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淘寶閃購餓了么聯合日訂單數已超8000萬。不久前的6月23日,這一數字為6000萬。用戶的熱情甚至把美團APP沖到短暫宕機,不少用戶表示其遭遇了頁面卡頓、券碼異常、下單失敗等情況。“美團崩了”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7月5日下午6點前后,因用戶下單量突破歷史峰值,觸發了服務器限流保護,美團APP小范圍地區用戶出現了短時服務異常,現已全面恢復。當晚8點左右,美團外賣官方微博發文表示,很明顯,淘寶閃購的500億補貼是美團這次活動的直接原因。
餐飲外賣和即時零售的競爭,確實因為淘寶閃購的加入和投入變得更加激烈了。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認為,確實,在前有美團,后有京東的夾擊下,阿里的危機感是毋庸置疑的。
在今年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外賣行業都是美團加餓了么的雙寡頭格局。雖然美團占據優勢,但餓了么起碼溫飽不愁。然而,京東的強勢入局打破了這一局面。
艾瑞咨詢在今年6月的一份報告指出,京東外賣日均訂單量已突破2500萬單,占據全國外賣市場超31%的份額,在品質外賣細分領域約有45%的市場占有率,與美團、餓了么共同構建起三足鼎立的行業新格局。
更重要的是,隨著即時零售成為當前互聯網最高頻的消費場景之一,淘寶主站也日益面臨美團閃購、京東秒送的持續分流。若放任失手,阿里可能喪失高頻流量入口,導致生態價值萎縮。
于是,在今年4月的最后一天,阿里將淘天旗下即時零售業務淘寶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首日上線50個城市,5月6日推廣至全國。升級后的淘寶閃購,整合了餓了么、盒馬以及淘寶、天貓已有即時零售供給,并在淘寶APP里形成統一入口。用阿里巴巴CEO吳永明的話來講,這是阿里從電商平臺走向大消費平臺的戰略升級,升級的效果顯而易見。
6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永明在全員郵件中提到,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日訂單數已超6000萬,并特別披露,其中零售訂單同比增長179%。但面對美團CEO會不惜一切代價贏得競爭,6000萬單顯然不是淘寶閃購的目標。即使零售的用戶畫像呈現年輕化、高線城市高消費力特征,淘寶閃購通過500億補貼培養用戶萬物及時可得心智,如一小時送iPhone、迪卡儂裝備。若錯過此輪習慣養成窗口,未來在教育用戶的成本將指數級上升。
然而,補貼能帶來爆發性流量,卻未必能帶來用戶的忠誠。短期來看,補貼可以激活一些即時零售含外賣的嘗鮮需求,屬于增量市場,增加外賣市場一些消費者的消費頻次也是增量。整體而言,這種激增都是靠補貼刺激。
如果沒有模式顛覆,一旦補貼消失,沒有養成消費習慣的部分用戶就會流失。互聯網分析師張書樂表示,因此,如何讓用戶尤其是新轉化來的用戶養成使用習慣,并逐漸走向高頻,仍是問題。
更何況,這場戰役的終點早已超越了吃喝本身。對美團、京東、淘寶而言,外賣固然是一個重要的高頻入口,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能否帶動更多低頻品類的銷售與增長,如服飾、3C、家電等。爭奪的是外賣,競爭的是即時零售。
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在存量市場階段,平臺間的競爭早已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爭我奪。莊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輪競爭已進入生態協同體系的較量,即美團、京東與以淘寶和餓了么為代表的阿里系,這三大生態正在分別以差異化的體系和策略進行競爭。
從這一角度考量,各家自有其優劣勢。美團以本地配送起家,優勢在于高頻及更強的履約能力,但供應鏈整合和非餐飲商品豐富度不如電商平臺玩家。京東強于供應鏈,但高頻消費場景和內容生態較弱,用戶日活相對有限。阿里系有流量,有豐富的商品體系,有本地履約能力,亦不乏內容種草能力。但目前來看,其履約網絡覆蓋程度不如美團,倉儲物流把握能力弱于京東。
換言之,從外賣延伸到更多品類的買買買上來看,三大平臺都仍有在消費者服務和體驗上需要補足的短板。而在這一過程中,誰能更快地長出更強的生態協同效應,誰就越能留住用戶、商家與供應鏈,從而切到更多的蛋糕。
從這一視角出發,京東的入局路徑清晰可辨。2025年2月8日,京東外賣正式上線,依托京東長期積累的供應鏈優勢,一開始便將目標瞄準品質外賣細分領域。截至今年6月,京東外賣日均訂單量已突破2500萬單,在品質外賣細分市場占據約45%的份額。
京東的打法是,利用自身在供應鏈上的深厚根基,吸引高品質商家入駐,同時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等舉措,提升配送服務質量,試圖從品質和服務方面撕開市場口子,分得一杯羹。
美團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美團在本地生活領域深耕多年,構建起了龐大且細密的商家網絡和騎手配送網絡。面對各方挑戰,美團一方面強化自身在餐飲外賣領域的優勢,通過大數據算法優化配送路徑,提升配送效率;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即時零售業務邊界,推出小巷超市、歪碼送酒等自營前置倉模式,豐富商品品類,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及時需求,試圖在守住餐飲外賣基本盤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在即時零售領域的版圖。
阿里系則憑借淘寶、天貓等平臺的巨大流量以及豐富的商品體系,整合餓了么、盒馬等資源,打造淘寶閃購這一綜合性即時零售平臺。通過大規模補貼吸引用戶,阿里試圖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淘寶閃購的市場份額和用戶粘性,培養用戶萬物即時可得的消費心智,同時借助內容種草等手段引導用戶消費,將流量轉化為實際銷售。
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商家和騎手也被卷入其中。對于商家而言,平臺的補貼大戰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大力度的補貼吸引了大量用戶下單,商家訂單量顯著增加,部分商家甚至出現爆單情況。
然而,隨著訂單量的暴增,商家在食材準備、人員調配、出餐速度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有商家表示,在補貼高峰期間,店內人手嚴重不足,為了保證出餐,店員們常常忙得焦頭爛額,甚至累到哭。
同時,平臺的補貼策略也對商家的利潤空間產生影響,雖然訂單量增多,但由于補貼規則和傭金等因素,商家實際到手的利潤可能并未如預期般增長。
騎手們則在這場大戰中感受到了訂單量的明顯變化。不少騎手表示,近期日單量有顯著提升。例如,一位上海地區餓了么騎手稱,從6月開始,他每日多跑了十多單,美團外賣專送騎手也表示,日單量上漲了10%左右。
訂單量的增加意味著收入的提升,有騎手透露,在補貼升級后的高峰期單日收入暴增。但與此同時,騎手們也面臨著更大的工作強度和壓力,訂單量的集中爆發,使得配送時間緊張。騎手們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訂單的配送,這對他們的體力和精力都是極大的考驗。
從市場格局來看,盡管目前美團在即時零售和餐飲外賣領域仍占據領先地位,但其優勢正受到來自京東和阿里系的不斷沖擊。京東外賣憑借品質策略在細分市場站穩腳跟,淘寶閃購通過大規模補貼,迅速提升市場份額。三大平臺在這場競爭中各顯神通,市場格局呈現出動態變化的態勢。
未來這場外賣大戰將如何演變,充滿不確定性?補貼大戰是否會持續?用戶的消費習慣能否真正被改變并穩定下來?平臺在生態協同效應的打造上,誰能脫穎而出?這些問題都有待時間給出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競爭的持續,消費者在短期內仍將享受這場補貼大戰帶來的實惠,而外賣和即時零售行業也將在巨頭們的角逐中不斷變革與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