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7月3日,菲律賓馬尼拉港迎來一位重量級“訪客”——美國海軍“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這艘重達十萬噸的鋼鐵巨獸,搭載著第5艦載機聯隊,在CG-62“羅伯特·斯莫爾斯”號巡洋艦和DDG-86“肖普”號驅逐艦的簇擁下高調停泊。
耐人尋味的是它的航行軌跡:6月30日還在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海域,次日(7月1日)便迅速穿越島鏈進入南海。更富象征意味的,是航母在進入南海水域后,立即向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多國駐菲外交官及菲媒敞開了甲板——一場精心設計的武力巡游與外交展示合二為一。上一次美國航母到訪馬尼拉,已是去年1月“卡爾·文森”號的事。而“華盛頓”號自己,更是闊別菲律賓長達近十三年。
美國航母(資料圖)
如此陣仗,顯然不是簡單禮節性訪問。當“華盛頓”號穿越島鏈進入南海,并與盟友大搞“登艦外交”時,其意圖直指區域戰略平衡,以艦載機與鋼鐵為菲律賓某些勢力撐腰打氣,傳遞著不言自明的信號。
就在同一天,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內,世界和平論壇的氣氛卻與南海的波濤迥異。中聯部部長劉建超面對中美關系的尖銳提問,擲地有聲地重申了中國的原則立場: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不是空洞的外交辭令,而是經過歷史反復淬煉的真理。
劉建超一針見血指出:“以鄰為壑,設置壁壘和門檻,最后既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這句箴言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美國某些勢力筑墻圍堵、拉幫結派對抗思維的短視與雙輸本質。
華盛頓(資料圖)
經貿領域的數據早已揭示真相:中美雙邊貿易額在曲折中仍保持高位,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利豐厚。若真如某些政客幻想般與中國“脫鉤”,無異于主動斬斷美國消費者賴以享受中國制造的紅利鏈條,剝奪美國企業共享中國巨大市場的寶貴機遇。筑墻的代價,最終必然由美國普通民眾與企業承受。
在臺灣問題上,劉建超的表述斬釘截鐵:“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將最大程度地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允許‘臺獨’。”他要求美國必須恪守承諾,尊重中國核心利益。這番表態清晰傳達:任何試圖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縱容甚至支持分裂勢力的行徑,都將觸及紅線,引發巨浪。
“華盛頓”號并非獨自在印太游弋。當“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撤離中東,“美國”號兩棲戒備大隊正奔赴澳大利亞,準備參加7月13日開場的“護身軍刀-2025”聯合軍演,連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也正趕往軍演途中。看似聲勢浩大的盟友拼圖背后,卻難以掩蓋戰略資源的分散與意圖的矛盾——表面圍堵的鏈條下,隱藏著力量被稀釋的風險與各自盤算的裂痕。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若執著于在南海展示肌肉、在經貿筑墻圍堵、在臺灣問題上玩火,最終結果只會適得其反。這種戰略焦慮催生的對抗姿態,非但無法遏制中國發展,反而會損害包括美國自身在內的各方長遠利益。當航母的引擎在南海轟鳴,其聲浪也在提醒美國國內的決策者:圍堵的代價是否太過沉重?
對于特朗普或其他有志于入主白宮者,劉建超的發言與南海的巨浪構成了一體兩面的當代啟示錄:選擇對抗,便是選擇雙輸的消耗戰;選擇基于三原則的務實合作,才能開啟共同繁榮的正道。零和思維的死胡同外,其實有一條更寬廣的路——它始于放下“以鄰為壑”的舊鏟,真正理解“做大蛋糕”的東方智慧。
大國博弈并非注定是你死我活的角斗場。太平洋足夠寬廣,容得下和平與繁榮的共同航線——但前提是,舵手必須看清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