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突然宣布對14個國家加征關稅。
其中,還包括日韓這樣的美國傳統盟友。
就在外界對此事持續關注之時,特朗普又發布了一道總統令,而且特意強調不包括中國。
特朗普這次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
特朗普再度加稅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又出新招了。
當地時間7日,他高調宣布,自8月1日起,美國將對來自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等14個國家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從25%到40%不等。
這一決定迅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擔憂,也讓各國措手不及。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這次沒有通過白宮發布聲明,而是選擇在他自己創立的社交平臺“真實社交”上,親自發布了致14國領導人的信件。
這些信件內容大致相同,明確列出了加稅的幅度,并解釋了所謂“對等貿易”的理由。
具體來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突尼斯、哈薩克斯坦將被征收25%的關稅;南非和波黑則是30%;印尼是32%;孟加拉國和塞爾維亞分別為35%;泰國和柬埔寨為36%;而老撾和緬甸則面臨最高的40%稅率。
特朗普在信中直言不諱地警告各國,如果試圖采取報復性加稅措施,美國將以同樣幅度奉還。
這種“硬碰硬”的姿態,與他過去強調“美國優先”的政策主張如出一轍。
但為什么特朗普突然對這么多國家同時出手?
早在四月份,特朗普就曾宣布要對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理由是美國多年來在全球貿易中吃了虧。
然而由于國內外的強烈反彈,白宮當時不得不暫緩執行,并設定了一個90天的“談判窗口期”,希望通過磋商促使相關國家讓步、簽署對美國更有利的貿易協議。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最終落空。
大多數國家并未妥協,尤其是美國的傳統盟友日本和韓國,更是在關鍵問題上明確表示拒絕。
日本首相石破茂甚至公開表示,美國產的農產品如大米、汽車,并不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和標準。
這樣的表態無疑讓特朗普感到顏面盡失,進一步激化了他的對抗情緒。
如今,90天的期限眼看就要到期,特朗普不僅沒有拿到他想要的協議,還面對國內輿論壓力和國際孤立的風險。
他急需通過一種“強硬姿態”來表明自己沒有退讓,仍然是那個敢于對外“開火”的特朗普。
特朗普的總統令
就在宣布對14國加征高額關稅的消息尚未平息時,特朗普又迅速簽署了一份新的總統行政令,繼續加碼施壓。
這份命令的核心內容,是將此前“對等關稅”政策的臨時暫停期限從7月9日延長至8月1日。
更令人關注的是,該總統令居然還特意指出:此次延期,不適用于中國。
這一細節,引發了外界廣泛關注。
特朗普為何要特意把中國排除在外?答案恐怕要從他的對華政策邏輯來解讀。
一方面,這種做法表明,特朗普已經很明白,中國市場對于美國具有特殊意義;
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一個信號:他可能打算先把對其他國家的談判敲定,再騰出手來集中對付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區別對待”并不令人意外。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早已不可忽視,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遠比對其他國家更深。
而正因為如此,特朗普在操作過程中反而更為謹慎。
但無論特朗普如何操作,其行為早已違背發展大勢。
在他簽署總統令、加稅消息陸續傳出之后,美股立刻出現明顯下跌,多項主要指數跳水,跌幅持續擴大。
投資者對未來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企業也開始重新評估中長期的全球供應鏈布局。
在本就充滿風險的全球經濟背景下,特朗普這番做法,無疑是在制造更多的緊張與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這種頻繁使用行政命令、以關稅手段施壓的方式,已經逐漸背離了全球化合作和多邊貿易的發展趨勢。
他不斷聲稱要捍衛美國利益,同時在不斷傷害與傳統盟友的關系,也在無形中破壞了美國自身在全球市場的信用。
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徑走下去,美國終將失去更多的合作伙伴,甚至動搖自身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對于特朗普而言,現在最明智的選擇,是早日懸崖勒馬,恢復合作共贏的外交思維。否則,他制造的貿易漩渦,最終只會將美國經濟越拖越胯。
參考資料:
特朗普宣布將對14國加征關稅,盟友日韓被征25%——齊魯壹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