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紅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傳承工作。
2013年6月,復旦大學等八所高校成立了“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為“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提供了重要平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途徑主以課堂的課程教育,輔以第二課堂的開設。2020年12月,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課程的開設,為“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但是,如何講好“中國共產黨歷史”課程,不斷提高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質量,是現實工作中必須注意的首要問題。筆者以為:
其一,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課程的學科屬性。
它既不是歷史學學科,也不是政治學學科,而是法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的一門獨特學科和課程。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將它歸為“理論武裝體系”類課程。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將它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課程。2024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頒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將它列為法學門類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下的四個“學科范圍”之一,且將“紅色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研究”確定為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按照一般歷史學課程或政治學課程,而應該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思維、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來講授“中國共產黨歷史”課程。尤其是非本專業學術背景的老師,要做好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的調整和補課工作,方能擔負起高校通過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教學傳播“紅色文化”的重任。
其二,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課程內容的全面性、認識的權威性、傳授的科學性。
首先在課程內容方面,“中國共產黨歷史”專門研究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懈奮斗、不怕犧牲、理論探索、為民造福、自身建設的歷程及其規律。其中,四大歷史階段按照“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相結合次第展開、步步緊隨;五方面內容依照主體-客體、理論-實踐、斗爭-情操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這些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次在課程方法方面,歷史的認識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深入,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歷史”是教師講好這門課的前提條件。它要求教師以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為根本依循,弄懂弄通、學深悟透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道理學理哲理,完整、準確把握百余年黨史中的三個歷史決議,特別是《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內容、精神;要以官方、權威部門出版發行的中共黨史讀物如《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簡史》等為基準,編寫教案。
再次在講授中,教師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客觀地、辯證地、歷史地分析、評價、講述黨史上的人物、事件、會議等黨史內容。這樣才能使“紅色文化”的傳播成為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信仰”,而不僅僅是灌輸式的說教。
其三,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課程講授方式的基本要求——“情”“真”“意”“切”。
所謂“情”,即對中國共產黨歷史蘊含的“紅色文化”有敬仰之“情”。這種“情”是建立在對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奮斗“五大歷史意義”充分認識和理解上的“情”;是建立在對一百多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一座座“偉大精神”豐碑崇敬基礎上的“情”。有了這份真感情,傳播“紅色文化”不但有了強勁動力,而且有了正確起點。
所謂“真”,即對中國共產黨歷史蘊含的“紅色文化”內容的傳播有“真”的要求。就中國共產黨歷史而言,“存在”的不等于就是“合理”的。“存在”的,即以黨史人物存在和活動為中心的各種客觀、自然現象的存在。“合理”的,即符合規律的存在——現象背后的隱性存在并決定現象的呈現。就中國共產黨人而言,這個“合理”就是“黨性”,即中國共產黨人身上有別于他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質、道德情操、言談舉止等特殊性的展現,就是“真”。中國共產黨歷史課程要向學生展現的就是這種“合理”。
所謂“意”,即中國共產黨歷史所蘊含的“紅色文化”中物質、制度、理論層面之上的精神層面的“合理”,或者說傳播“紅色文化”的價值所在——塑造一代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中國有為青年。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保證“紅色文化”在高校青年學生中的傳播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發展。
所謂“切”,即通過中國共產黨歷史傳播“紅色文化”,要抓住要害問題——弘揚主旋律、尊重特色化、抵制庸俗化、反對污損化。
(作者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原標題:《如何講好“中國共產黨歷史”這門大課?》
欄目主編:楊逸淇 文字編輯:劉迪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楊德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