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要堅定信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為深入宣傳貫徹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地生根、發揮實效,著力以法治的穩定性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最高人民法院官微開設“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媒體一線觀察”專欄,邀請媒體記者走進企業、市場、基層法院,以客觀、務實的視角,聚焦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融資支持、糾紛解決、權益保障等方面的司法需求,展示人民法院在優化營商環境、平等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扎實成效。敬請關注。
編者按
占企業總量超九成,對進出口和稅收的貢獻達到五成以上,對城鎮就業的貢獻達到八成以上……民營經濟正以澎湃動能,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強勁動力。
今年5月20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作為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該法積極回應民營企業關切,充分彰顯了黨中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堅定決心,進一步向社會表明發展民營經濟是黨和國家一以貫之并將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系列重大部署,更加充分彰顯法治在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中的作用,以法治之穩強化發展之穩,本刊擬陸續推出“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本期,記者赴浙江杭州、紹興、金華三地調研采訪,通過一線觀察,了解企業在經營發展中的司法需求,記錄浙江法院以“法治活水”潤澤“營商沃土”的生動實踐,以饗讀者。
浙江杭州錢江新城風光 供圖 CFP
本文為《中國審判》雜志原創稿件
文 | 本刊記者 劉庭梅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六月的浙江已進入雨季,淅淅瀝瀝的小雨給這片土地披上了一層朦朧的詩意。
細雨滋養萬物,正如浙江的營商環境。作為民營經濟大省,2024年,浙江民營經濟總量達6.1萬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7.4%,貢獻了全省7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進出口、80%以上的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浙江三級法院(以下簡稱“浙江法院”)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立足審判職能,轉變司法理念,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上示范爭先,堅持打擊與防范并舉、懲治與保護并重、辦案與服務并行,既當“護航員”,又做“助推器”,堅定做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者,讓民營企業在法治軌道上輕裝前行、加速奔跑。
01
靈活運用“東方經驗”
平等保護企業權益
“感謝中國法院以最少的程序、最短的時間徹底解決糾紛。”近日,塞浦路斯某公司委托其律師從北京專程赴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向法官遞交感謝信,信中對中國法院公正高效化解國際商事糾紛給予高度贊揚。
塞浦路斯某公司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與浙江長興兩家旅游開發公司(以下簡稱“長興兩公司”)此前因協議履行產生糾紛,遂向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提出仲裁申請。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裁決長興兩公司支付貨款,并承擔賠償責任。
2024年,塞浦路斯某公司向湖州中院申請承認與執行上述仲裁裁決。長興兩公司則認為該仲裁裁決存在超裁、違反我國公共政策等情形。
“在對爭議事實及法律問題進行梳理后,我們初步認為該仲裁裁決并不存在超裁、違反我國公共政策或損害公共利益等情形,遂向雙方當事人充分釋明《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相關規定,并告知仲裁司法審查和執行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推動雙方更加理性、客觀看待分歧。”湖州中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經法官充分釋明,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長興兩公司在簽署協議當天即支付案款550余萬元。
秉持著“案案都是營商環境”的理念,浙江法院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均一視同仁,做實平等保護。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寧波某商業品牌管理公司訴寧波某文旅集團、寧波某文旅公司合同糾紛案中,依法認定寧波某文旅集團、寧波某文旅公司兩個國有企業構成根本違約,判令解除合同并由兩個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寧波某商業品牌管理公司依法承擔違約責任。該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典型案例。杭州市錢塘區人民法院在審理大型連鎖超市與小型供貨商買賣合同糾紛中,以大型超市無法證明其提供了促銷服務為由,判令大型超市返還預先收取的促銷服務費,保護了相對弱勢的供應商的合法權益。
針對專業市場糾紛類型集中、地區集聚、成因相似,適合開展規模化治理的特點,浙江法院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合同糾紛類案集中治理,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確定10家主要市場,先行先試。
平湖市人民法院建立服裝(羽絨服)行業技術咨詢官制度,吸納23名專業人才成立專家智庫。從2024年4月成立至今,為法官提供羽絨服質量問題、市場價格等咨詢37次,減少司法鑒定26次,為當事人節約成本100余萬元,促成43件案件調解成功。
為推動“商人糾紛商會解”,浙江法院加強與工商聯、商會等組織之間的常態化溝通聯系,以商事特設“共享法庭”為最小支點,把指導調解、化解糾紛、線上訴訟、普法宣傳等司法服務送到行業治理最末端。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省已建成商事特設“共享法庭”462個,指導調解6.4萬件,化解糾紛4.8萬件。樂清市人民法院聯合當地工商聯,在各省市樂清商會設立司法服務聯絡站53處、“共享法庭”59家,打造企業下單、“共享法庭”接單、多方辦單普法、調解服務模式。
02
因案施策
讓企業涅槃重生
在浙江溫州某食品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工人忙碌,生產線正開足馬力趕制訂單。而就在半年多前,這家企業還深陷債務糾紛,一度面臨停工風險。“多虧了法院,既幫我們減輕了債務壓力,又保全了相關產業鏈,讓我們能繼續經營,最終走出困境。”該企業負責人感慨道。
溫州某食品公司成立于2003年,以溫州特色食品鴨舌為龍頭產品,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公司債務風險逐漸暴露,累計負債約3.71億元。2023年12月,公司實際控制人突發意外離世,致使公司進一步陷入困境。2024年2月,在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指導下,溫州市龍灣區幫扶工作專班主導推動這家食品公司預重整。2024年10月,溫州中院裁定受理這家食品公司預重整轉破產重整程序。
案件辦理過程中,溫州中院有序推進以政府主導、法院指導、管理人參與的預重整工作,全面梳理企業資產與負債狀況,仔細剝離屬于實際控制人的個人債務,并妥善擬訂債務化解方案;耐心溝通安撫實際控制人的法定繼承人,引導其配合開展重整工作;爭取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類債權人對重整方案的支持,迅速提升了該食品公司職工、債權人、股東等利害關系人的信心,獲得各方主體對破產重整的價值認同。
本案從預重整轉入正式重整程序后僅用時56天就通過了重整計劃。溫州中院通過預重整與重整的高效銜接,有效縮短司法處置周期,運用法治力量保障市場秩序,化“危”為“機”,在化解債務的同時,保全企業及相關產業鏈,妥善安置企業員工近200人,保障了經銷商、加盟商及供應商等60余家關聯企業的正常經營,實現了保企業、保產業和保民生的良好社會效果。
同時,在該案中,溫州中院推動企業破產與實際控制人及其配偶個人債務集中清理的協同進行,切實拯救“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充分彰顯了鼓勵創業創新、尊重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價值導向。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相關企業在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各種風險。而有著拯救和出清兩大功能的破產審判,在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法院通過推廣適用破產案件簡易審理、挽救企業“因案施策”、推動“府院聯動”等舉措,持續加強執破融合探索力度,提升破產案件審理質效,持續打造“破產司法保護領先地”。
為助力本地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法院審結某印染科技有限公司重整案,化解債務20余億元,籌措專項資金墊付職工工資,安置職工1000余人,實現保產業、穩安全、促發展。
為防范化解房地產領域風險,有力保障“保交樓”“保交房”工作,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審結某廣場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清算案,妥善處置涉杭州、廣東深圳兩地的刑民交叉風險,化解近20億元負債,助力停滯10余年的重大項目重獲新生。
2024年,浙江法院共審結破產案件5109件,成功化解金融不良債權415億元。
03
助力新質生產力
激發創新“原動力”
今年以來,憑借DeepSeek、宇樹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的突出表現,浙江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焦點。在創新力量蓬勃生長的同時,涉及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等前沿法律問題不斷涌現,給現有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帶來了多重挑戰。
2025年5月9日,“涉人工智能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在杭州舉行。知識產權審判領域的一線資深法官、高校專家學者、業界領軍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需求”等前沿主題,展開了深度對話和交流研討。
近年來,浙江法院緊扣“數字浙江”戰略部署,以構建與人工智能時代適配的司法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裁判樹規則、以規則促治理,加強對人工智能、5G移動通信技術、區塊鏈、高端芯片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技術成果的司法保護。
2025年3月,浙江高院牽頭成立浙江法院人工智能研究小組,聚焦生成物著作權歸屬、數據訓練合法性等前沿課題,通過產、學、研結合,形成相應理論成果指導司法實踐。
同時,浙江法院積極探索數據資源專業審判機制。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法院設立數據資源法庭,加強數據資源司法保護,相關機制獲評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最佳集成性制度創新成果和聯動創新區優秀案例;2025年5月,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法院針對數據產業融合的特點,在白馬湖人民法庭增掛“數據知識產權法庭”的牌子,打造數據產權全鏈條創新保護,以專業化審判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年,浙江法院知識產權案件依法判決賠償總額達7.61億元,其中判賠額超過100萬元的案件共計114件,體現了嚴格保護的司法政策導向。針對知識產權領域的惡意、嚴重侵權行為,浙江法院敢用、善用懲罰性賠償,依法提高侵權成本,不斷加大懲戒力度。2024年,浙江法院適用懲罰性賠償審理的案件共計53件,總金額達1.44億元。
杭州知識產權法庭審理的涉“復合濾芯和凈水設備”侵害發明專利權及發明專利臨時保護期使用費糾紛兩案,對侵權人適用1.5倍懲罰性賠償,兩案共判賠7800萬元,有效遏制故意侵害發明專利權的嚴重侵權行為。
浙江法院還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承辦了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主辦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國際研討會;接待美國聯邦法院資深法官,就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議題進行專項會談;參與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AIPPI)世界知識產權大會,其間,杭州知識產權法庭就一起涉“AI數字人”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案開展庭審觀摩活動,充分展示了浙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專業水平和開放姿態。
從“救急解難”到“賦能升級”,浙江法院以司法之力精準滴灌民營經濟,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浙江民營企業正以更強的信心、更足的底氣,在新時代經濟大潮中破浪前行。
本期封面及目錄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中國審判》雜志2025年第12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70期
來源:中國審判
編輯:孟祥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