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出新招,他將越南作為“模板”,對包括日韓、泰國、印尼等在內的14個亞洲國家發(fā)出高額關稅威脅,稅率高達40%,態(tài)度強硬。
然而在這場關稅戰(zhàn)中,作為他口中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卻被“刻意忽略”,甚至還被其財政高官提及有意繼續(xù)對話。
這種“敵人不打、朋友先揍”的操作,引發(fā)外界廣泛關注。
為什么特朗普要跳過中國?他想通過這種方式達成什么目的?
關稅風暴突襲亞洲14國
今年7月,特朗普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關稅談判截止日期,一口氣向亞洲14個國家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它們在8月1日前完成雙邊貿易談判,否則將面臨20%起步、最高達40%的關稅。
這14個國家不僅涵蓋了老撾、緬甸、柬埔寨等新興市場,還包括了日本、韓國這類美國的“傳統(tǒng)盟友”。
尤其是日韓被加征25%的關稅,更是令各界震驚。
特朗普此舉并非突發(fā)奇想,而是復制此前對越南達成的所謂“成功案例”。
此前,美國與越南簽署的雙邊協(xié)議,將越南對美出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從46%降至20%,看似“讓利”,實則附帶大量苛刻條款,如全面開放市場、高額稅率轉運商品監(jiān)管等。
這種協(xié)議在美國看來是“公平交易”,卻明顯是單邊壓榨。
從貿易數據看,美國去年自越南進口1300億美元商品,而對越南出口僅130億美元,特朗普借此合理化其施壓行動。
將越南模式擴大至亞洲14國,特朗普不僅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多個“服從協(xié)議”,更意圖借此對中國施壓,試圖打擊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外貿布局。
從地理分布看,這些國家大多是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和中間產品轉運地,一旦關稅壁壘建立,將對中國形成潛在的外貿圍堵。
然而,這種策略的可行性遠不如特朗普所設想。
日韓兩國對于美國的貿易訛詐早已心生不滿,韓國甚至公開表示“美國談判時毫無章法”。
而日本政治高層也罕見地直接指出“美國做法令人失望”。
更別說東南亞國家本就對美國的貿易依賴不高,反而與中國保持深度經貿往來,面對特朗普的脅迫,并沒有立即表態(tài)合作。
從實際效果看,這輪“14國群攻計劃”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而非成熟的外交談判策略。
特朗普試圖通過集中施壓的方式樹立其強硬形象,同時獲取談判籌碼。
但在全球供應鏈已經高度互聯(lián)的今天,這種方式已顯得陳舊、低效甚至引火燒身。
中國為何被“放過”?
令人費解的是,在這份強硬的制裁清單中,特朗普卻沒有將中國列入其中。
要知道,在此前所有的貿易爭端中,中國幾乎都是美方首要“打擊對象”。
但這一次,美國不僅沒有對華出臺新制裁,反而在同一天由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表示,將在未來幾周與中國官員見面,“繼續(xù)推動中美貿易問題的解決”。
這讓外界紛紛猜測:特朗普究竟在打什么算盤?
從時間節(jié)點上看,這場針對亞洲國家的關稅風暴截止時間設在8月1日,而貝森特會面中國官員的時間也大致安排在這段“窗口期”后。
換句話說,美國可能想通過觀察這14個國家的反應,來決定如何與中國談下一輪交易。
如果這些國家“就范”,特朗普就可以帶著“成果”與中國重新談判,提出更高要求。
反之,如果這些國家拒絕屈服,美國可能就會轉向對華和解,以示“靈活”。
這是典型的“兩手準備”。
此外,美國試圖切斷中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通道。
2024年,中國對東盟出口超過5800億美元,對日韓各在1500億美元左右。
這些國家若因美國壓力而調低與中國的合作程度,無疑將對中國的貿易和供應鏈形成沖擊。
美方可能試圖在談判前人為制造“中國孤立感”,借以牟取更大籌碼。
但事實是,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聯(lián)系遠比特朗普想象中牢固。
比如柬埔寨,去年與中國貿易額達151億美元,同比增長20%以上。
而其與美貿易總額不足百億,中國顯然才是更關鍵的伙伴。在此背景下,美國的脅迫很難奏效。
從戰(zhàn)略布局角度看,特朗普此次“跳過中國”的動作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延遲的施壓。
目的是通過外圍國家先行瓦解中國的區(qū)域影響力,然后以“合作”的名義來爭取中方妥協(xié)。
在中方立場日益堅定、周邊關系日益穩(wěn)定的情況下,這種戰(zhàn)術注定難以奏效。
關稅大戰(zhàn)引發(fā)反噬效應
特朗普在國內同樣面臨壓力。就在宣布關稅新政后的24小時內,美國股市應聲下跌,創(chuàng)下三周內最大單日跌幅。
資本市場對于這種不穩(wěn)定的貿易政策早已厭倦,這不僅損害了企業(yè)信心,也削弱了特朗普的連任支持基礎。
很多國家已開始公開表達對美不滿。
泰國代理總理指出,特朗普新關稅政策違背了雙方此前協(xié)定。
韓國則明確提出無法理解美方訴求,日本更是由議員直接表態(tài)“徹底失望”。
這些反應說明,美國孤立主義貿易政策正逐漸被亞洲各國所抵制。
相比之下,中國則采取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策略:穩(wěn)中求進、積極布局。
不僅沒有強硬反擊,反而繼續(xù)推進與日韓的高端技術合作,比如AI研發(fā)和半導體聯(lián)合投資項目。
同時,在多邊平臺上,中國持續(xù)強調“區(qū)域穩(wěn)定”、“共贏合作”、“歷史正確性”等理念,贏得更多國家的信任。
通過這場關稅風暴,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美在外交博弈中的態(tài)度和手段之不同。
特朗普以“威脅”為主、以短期利益為導向,政策多變,失信于人。
而中國則以“穩(wěn)健”為主,以合作共贏為原則,展示了負責任大國形象。
特朗普此輪“群體威脅”最終是否奏效還有待觀察,但從當前局勢看,它更可能成為美國外交信譽崩塌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而特朗普未將中國納入打擊名單,并非善意,而是基于更復雜的政治算計。
結語
特朗普新一輪對亞洲國家的高壓關稅政策,看似聲勢浩大,實則漏洞百出,既損人也未必利己。
最引人注目的不是14國受壓,而是中國的“缺席”。
這一戰(zhàn)略性“遺漏”不是意外,而是美方有意為之的談判籌碼。
通過外圍打擊謀求對華優(yōu)勢,是特朗普慣用的策略。
在中國不斷鞏固區(qū)域經濟伙伴、加快技術獨立的背景下,美方的算盤未必能如愿。
關稅戰(zhàn)的本質是利益博弈與戰(zhàn)略較量,而真正能贏下博弈的,終究是那些穩(wěn)扎穩(wěn)打、堅守底線、贏得信任的國家。
中國,正是這樣一個值得信任的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