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從未進過軍事院校學習,在領導革命之前,也未曾有過豐富的軍事指揮經歷。
他為何能夠做到不僅締造了人民軍隊,還指揮軍隊打仗,取得革命勝利,迎來新中國?
關于這一點,毛主席有自己的看法。
他說原來自己不會打仗,不過,在后來的革命道路上,他遇到了3位“老師”。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老師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與毛主席)
毛主席為什么把蔣介石當成第一位“老師”?還有兩位“老師”是誰?
一、蔣介石眼里容不下共產黨,發動反革命政變
兩軍對陣,敵人就是最好的老師,沙場是最好的課堂。
毛主席把蔣介石看成是教會自己打仗的第一位“老師”,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孫中山先生故去后,熱衷于獨掌大權的蔣介石接掌了權力。
曾經國共合作協議,成了一紙空文,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逮捕或屠殺我黨很多黨員。
(我黨黨員被殺)
在此之前,毛主席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領導農民運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推動社會變革。
可是,在這次政變過程中,我黨同志及其領導的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被國民黨血腥鎮壓。
顯而易見,唯有手中的槍桿子,方可護得革命同志之生命周全。
經過審慎剖析彼時的革命態勢,我黨明確了新的革命路徑:以農村包圍城市。此路線的確定,為革命的發展指引了方向。
毛主席率部來到了湖南的井岡山,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到達井岡山,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當時,黨內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沒有正規軍的訓練。
在國民黨軍隊“圍剿”之下,我黨僅憑簡陋之條件,憑借頑強之意志,毅然決然地堅持著。
毛主席認為要想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就必須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他開始深入研究軍事理論,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實踐。
(井岡山)
通過不斷摸索,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游擊戰術,這使得紅軍能夠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下得以存活和發展。
革命征程布滿荊棘,艱難重重。蔣介石見紅軍不斷壯大,竟接二連三地發起大規模“圍剿”,企圖扼殺紅軍的發展。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毛主席帶領部隊與敵人周旋,利用地形優勢展開反擊。
歷經一系列艱苦非凡的戰斗,紅軍最終成功沖破了國民黨的重重封鎖,迎來了勝利的曙光,彰顯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正是在與國民黨的一次次較量中,毛主席從一個不懂軍事的老師,迅速成長為一位出色的軍事指揮官。
他深切領悟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一真理,深知唯有掌控武裝力量,方可真正主宰自身命運。
同時,他也更加堅定了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來贏得勝利的決心。
可以說,毛主席雖然與蔣介石的立場不同,但在斗爭中,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學會了如何帶領我黨我軍在逆境中求生、如何領導人民走向勝利……
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蔣介石的確是教會毛主席打仗的第一位“老師”。
(蔣介石)
二、日軍侵華,毛主席積極團結一切力量抗日
毛主席說的第二位“老師”是日本鬼子。
在與國民黨的較量過程中,毛主席積累了一定的作戰經驗。
可是,當日軍在盧溝橋事變之后,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對毛主席以及我黨和我軍來說,又面臨著新的挑戰。
當時,國內對于抗戰的前景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速勝論,認為憑借中國的廣大國土和人民的力量,可以很快擊敗日本;。
另一種是悲觀論調,認為中國全然無力抵御強大的侵略者。
毛澤東于1938年,鮮明旗幟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發表了《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
書中,毛主席系統闡釋了抗日戰爭為何會是漫長且艱辛的進程,還有怎樣憑借持久戰最終克敵制勝。
“論持久戰”在后來發展成為毛主席軍事理論的一部分。
毛主席認為,中國雖然在武器裝備上不如日本,但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
只要全國人民的力量動員起來,堅持把游擊戰與其他戰術相結合,就能逐步消耗日軍的實力,讓日本政府因為作戰供給短缺而不得不退出中國。
他還強調,要在戰略防御階段積極準備反攻,同時加強根據地建設,為將來與日軍進行大決戰創造條件。
(左一:毛主席)
“論持久戰”在當時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起初,很多人對這種看似保守的做法持懷疑態度,但現實證明了毛主席判斷的正確性。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后開展游擊戰,不僅牽制了大量的日軍兵力,還逐漸擴大了革命根據地的控制區域。
特別是在華北地區,抗日根據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對日軍形成了有效的包圍。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非常重視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他認為,單純的軍事斗爭不足以贏得最終勝利,必須結合群眾工作,爭取最廣泛的民眾支持。
于是就出現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積極開展土地改革、減租減息等政策,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增強了軍民團結。
當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毛主席繼續深化和發展了他的戰略思想。
(土地改革)
他提議應充分借助地形之利,施之以靈動多變的戰術,持續削減敵人的戰斗力,從而掌控戰場的主動權。
同時,他著重指出需強化內部建設,增進部隊的組織紀律性,提升其戰斗力。
這些措施也為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取得勝利打下了基礎。
抗戰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的一次巨大考驗,也是毛主席個人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即便遭遇勁敵,只要秉持堅定信念,籌謀正確策略,定能踏上勝利征程。
三、新中國成立,面對新的國際挑戰
毛主席的第三位“老師”是美帝國主義。
(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終于擺脫了近代百年被侵略的歷史,可以安居樂業了,但是卻沒有迎來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針對初誕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采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等手段,妄圖將其發展遏制。
(抗美援朝)
朝鮮戰爭一經爆發,美國妄圖威脅中國安全,旋即將戰火急速蔓延至鴨綠江邊。
毛主席做出決定,派志愿軍入朝作戰。
此戰不僅給美軍以沉重的打擊,同時也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的作戰實力,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聲望,讓那些與美國沆瀣一氣的國家不再敢輕易碰瓷中國。
戰之后,毛主席更加堅定要發展國防工業,制定了發展中國核工業的戰略決策。
隨后,科學家們在面臨著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等重重困難的情況之下,開始了艱難而曲折的核武器研發之路。
雖然這一舉動在當時,遭到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嘲諷,但是我們最終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另外,常規武器飛機、艦船和坦克等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逐步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軍工體系。
(原子彈爆炸)
在美國霸權主義的威脅之下,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國家都不敢與中國建交。
毛主席提倡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得到了當時紛紛解放的第三世界國家的認可,也為我國于1971年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創造了國際條件。
很顯然,新中國成立后所面臨的國際挑戰,也是接連不斷,毛澤東始終對建設新中國充滿了信心,帶領全國人民走過每一條艱難的道路,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總結:
毛主席在不同時期,遇到不同的“老師”。
這三位“老師”出現的階段,對應著中國當時所處的環境,不僅要毛主席勇于面對現實,發揮聰明才智的時刻,同時也代表著我黨我軍以及全國人民在那個歷史時間要肩負的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