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日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涉華講話,基調是重新平衡中歐經濟關系,加速對華“去風險”但不認同戰略脫鉤,強調中國既是清潔技術競賽的一個強大競爭者,也是全球脫碳的一個重要伙伴,這是歐洲必須應對的復雜局面。另一邊,梅朗雄領導的“不屈法國”黨成員撰寫的中歐關系報告近期在法國議會歐洲事務委員會獲得通過,引起廣泛關注。報告拷問著法國乃至歐洲對華政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并呼吁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作。
誠然,馮德萊恩的講話不乏歐洲對中國崛起而產生的“戰略焦慮”及“威脅感知”,也有應對歐洲議會民粹派議員抨擊其腐敗丑聞的“情緒轉移”。但同時,馮德萊恩的這番涉華言論也折射出當今中歐關系的復雜性,客觀反映了當前歐洲政壇對華的認知偏差。
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雙邊經貿及科技合作不斷深化、碩果累累,但自“馮德萊恩1.0”時期起,中歐關系出現明顯波動及矛盾。2019年歐盟委員會發布《歐中戰略展望》文件,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這一政治定位有悖于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定位,其矛盾邏輯還造成歐盟對華的“認知混亂”。在這種政策的主導下,歐盟對華關系出現了更多不和諧的聲音,在“脫鉤斷鏈”“去風險”等論調的鼓噪下,“政冷經熱”的局面成為中歐關系的現實。
在若干政治因素的共同塑造下,歐洲對華認知出現偏激和錯位并不奇怪。在意識形態領域,歐洲向來標榜其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發展模式是全球楷模,秉持歐洲中心主義的優越感。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的快速發展在歐洲人眼中成了對歐洲經濟發展模式及價值觀的挑戰。傳統優越感的喪失和中西價值觀的沖突,深深刺激了一部分歐洲政客。在經濟和科技領域,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產業、稀土提煉技術以及新能源電動車制造等賽道近年的跨越式發展,也給歐洲傳統優勢產業造成壓力。在國防領域,中國在武器裝備、指揮體系等方面的強軍建設力度也讓歐洲一些老牌軍事強國有了危機感。
歐洲對華認知出現錯位的后果,就是歐洲反華政客對中國的不斷抹黑,一些媒體也跟風炮制各類“中國威脅論”。馮德萊恩對華言論所體現出來的矛盾性,正是當今歐洲政壇對華認知混亂的寫照。但這只是中歐關系的一面,而并非全部。對中國發展成就有公正評價、抱有客觀理性對華認知的歐洲政治力量依然存在,他們對中國的崛起和全球影響力上升持肯定和包容的態度。
從歐洲政壇來說,有三位政要的言論和三份涉華報告值得我們關注。歐盟前任高官博雷利表示,西方應該承認中國制度的成功,歐洲絕不能同中國開展系統性對抗,歐中必須要做伙伴。法國左翼政黨“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指出,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具有積極意義,中國經濟管理中的規劃性值得法國借鑒,法國應排除偏見發展對華關系。德國選擇黨主席魏德爾強調,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很重要,應維持德中經貿合作,應將中國視為應對全球挑戰的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反對把中國視為“系統性風險”。這三位歐洲政要在歐洲政壇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相關言論也體現出他們的戰略眼光和政治個性。
歐洲政壇還有三份涉華報告對華認知值得重視。一份是歐洲中國事務智庫聯盟(ETNC)今年6月發布的歐中關系年度報告,另一份是同期法國議會歐洲事務委員會發布的歐中關系報告,還有一份是2023年4月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ECFR)發布的涉華研究報告。這三份報告綜合起來,基調有幾點:中國崛起對西方國際秩序產生重大影響力,歐中關系合作與競爭并存;歐洲需強化戰略自主,歐盟對華政策不能“過度依賴美國”,避免在中美競爭格局中“選邊”;歐盟的外交決策需得到公眾支持,歐盟應正視與中國合作的巨大價值。
盡管這類較為客觀公正的歐洲對華認知尚屬少數,但在歐洲劇變的大背景下,他們趨于理性務實的中國觀實屬難得。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隨著中歐關系的“重新平衡”,這類聲音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因為他們代表了中歐關系發展的正確選擇,那就是借助中國實現歐洲戰略自主才是歐盟的必然選擇,奉行更加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才是正道。(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