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現在,這句話在國產葡萄酒行業徹底失靈了。
曾經一度被捧為“東方美酒”,如今卻在自家人面前都站不穩腳跟。高峰時年產142萬千升,如今只剩不到12萬,這是怎么一步步走到這的?真的是國人不愛喝葡萄酒了嗎?
斷崖式下跌
2015年,全國葡萄酒產量高達142萬千升,流水線上每分鐘灌裝2700瓶酒,酒農們看著訂單笑彎了腰。那時候,"東方美酒崛起"的標題占據了《河北畫報》整整四個版面,誰都以為這是個朝陽產業的開始。
可誰承想,這場狂歡竟是最后的盛宴。到了2024年,產量暴跌92%,全年僅剩11.8萬千升。這是什么概念?全國一年的產量,連上海三天的消耗量都填不滿。
行業利潤從2015年的52億元直接蒸發到2024年的2.2億元,整整蒸發了95%,還抵不過茅臺三天的利潤。
就連行業龍頭張裕也扛不住了。2024年營收下滑25%,凈利潤暴跌42%,白蘭地庫存激增37%。
這份被業內稱為"20年最差財報"的成績單,徹底打破了人們對國產葡萄酒的最后幻想。當年投資上千億想打造"東方波爾多"的寧夏賀蘭山東麓,現在連零頭都沒收回來。
酒農們從當初的歡聲笑語,到如今的無奈嘆息,這個轉變只用了不到十年。曾經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國產葡萄酒這里徹底不管用了。
進口酒碾壓
2024年3月,商務部一紙公告如同驚雷炸響,終止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也舉著零關稅的"通行證"殺入中國市場。這兩個消息像在葡萄酒圈投下炸彈,國產葡萄酒的日子徹底難過了。
奔富的閃電戰堪稱教科書級別,短短8個月狂賣10億-12億元,活生生吞掉張裕四分之一的年營收。
進口酒商們早就摸透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知道什么樣的包裝設計、什么樣的營銷話術最能打動人。他們帶著成熟的品牌運作經驗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殺入戰場。
短短五年間,進口葡萄酒的市占率從2015年的32%狂飆到50%以上,國產葡萄酒被擠壓得喘不過氣。這背后不僅是產品競爭,更是整個商業模式的較量。
進口酒商善于講故事,會包裝品牌文化,懂得如何在社交媒體上制造話題。反觀國產葡萄酒,還停留在傳統的渠道推銷階段。
寧夏酒莊出廠120元的赤霞珠,零售價要賣398元,而智利同品質的酒到岸價只要90元。
國產葡萄酒被當作工業品征稅,總稅負高達28%;進口葡萄酒按農產品征稅,稅負不到10%。這種政策差異直接導致了"瓶子比酒貴、禮盒比酒貴"的荒誕現象。
各地客戶發了瘋似的在酒桌上擺進口葡萄酒,就為了那一絲絲面子。國產酒不僅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還無形中給對手遞了刀。
這種文化層面的自我矮化,比價格戰更致命。當消費者潛意識里認為"進口的就是好的"時,國產品牌再怎么努力都像在逆風而行。
挖坑把自己埋了
國產葡萄酒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張裕早年的廣告和產品包裝都用法國品酒師形象,試圖借助洋面孔提升品牌檔次,結果這反而給進口酒做了嫁衣。
這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無處不在。從產品命名到包裝設計,從營銷話術到品牌定位,國產葡萄酒處處透著對西方文化的刻意模仿。
明明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用中國的葡萄,按照中國人的口味釀造,卻偏偏要包裝成"法式風情"、"意式浪漫"。消費者自然會想,既然都是模仿,為什么不直接買原版?
營銷層面更是落后得讓人著急。85%以上的國產葡萄酒企業還在靠業務員掃街推銷,這種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簡直是刻舟求劍。
張裕"龍諭"嘗試中國式市場教育,但年營銷費用只有奔富的五分之一。當國產葡萄酒還在糾結橡木桶該陳釀幾年時,進口葡萄酒已經用"零關稅+年輕化"撕開了市場。
在抖音、小紅書這些年輕人聚集的平臺上,進口葡萄酒的內容營銷做得風生水起,而國產葡萄酒的聲音微乎其微。年輕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徹底改變,可國產葡萄酒的營銷思維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
國產葡萄酒一直想模仿法國的那套高端路線,結果把自己困在了一個"貴族囚籠"里。消費者要的從來不是酒桌上的儀式感,而是生活里的煙火氣。可國產葡萄酒偏偏要穿著"長衫"裝高雅,結果像孔乙己一樣陷入了自嗨的尷尬境地。
現在,國產葡萄酒的市場規模已經縮水到不足50億元,不僅被果酒、黃酒遠遠甩在后面,還失去了中國第二大酒種的地位。這個曾經代表品質和品位的行業,如今成了最尷尬的存在。行業內部也開始反思,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絕地反擊的希望
不過,正如黎明前的黑暗總是最深沉,絕境往往孕育著轉機。
當賀蘭山酒莊把直播間架在烤羊肉攤前,主播舉著赤霞珠高喊"擼串配紅酒,越喝越有"時,評論區瞬間刷屏"這搭配絕了"。這種接地氣的實驗讓單場銷量暴漲,抵得過傳統渠道一個月的業績。
價格泡沫的幻滅已成定局,但這未必是壞事。國產葡萄酒過度包裝成本高達20%,而國際上只有8%。
怡園酒業的數據證明了平價策略的可行性,2024年對香港出口量從98.5萬瓶增加到106.6萬瓶,增長8.2%。這徹底擊碎了"低價等于低質"的傲慢偏見。
場景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王朝酒業"星空酒吧"快閃店里,煎餅果子配甜酒引來學生黨狂歡;云南酒莊的高酸"馬瑟蘭"遇上傣味鬼雞,連廚師都拍案叫絕。
當95后、00后拋棄品牌崇拜,轉向品質和個性化消費時,這正是葡萄酒絕地反擊的黃金窗口。
更關鍵的突圍在于奪回話語權。扔掉西方評分體系,自建中國式分級,用國潮打造煙火氣品牌。法國人能用紅酒配薯條年飲35瓶,為什么中國人不能蒜泥配干紅?帕克評分算什么,消費者才是真正的金牌裁判。
互聯網時代模糊了地域品牌的邊界,短視頻時代沒有懷才不遇。只要敢撕掉貴族標簽,用創新營銷撞出新路,百億超級單品完全可能在五年內誕生。
國產葡萄酒真的要涼了嗎?當我們快撕掉那件"長衫",走進煙火人間時,那杯釀了40年的東方風味,會不會終將飄出深巷,重新走進千家萬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