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重建會議
烏克蘭式“馬歇爾計劃”,從凍結俄羅斯資產用于烏克蘭重建開始。
澤連斯基發聲了,在烏克蘭重建會議上提出了關于烏克蘭重建和國防工業發展的主張。
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俄羅斯被凍結資產所產生的收益應當用于烏克蘭的國家重建。當前需要建立一個重建聯盟,采取類似“馬歇爾計劃”的策略,并呼吁各方共同制定這一策略。各方必須明確達成共識,將俄羅斯被凍結資產投入烏克蘭的重建工作中。”
這個重建會議是在基輔的烏克蘭國際會議中心開的,場面倒還算熱鬧。
40多個國家的代表、國際組織的頭頭還有商界大佬都來了。
為什么呢?重建有商機,有賺頭。
另外,澤連斯基還說了烏克蘭重建需要搭哪些體系。
他提到,得建一個清楚的重建體系,設個專門的重建基金,還得保證各級搞錢的路子都通暢,這樣才能支持烏克蘭國家預算和地方社區的重建工作。
澤連斯基還說,這次重建會議談成了200多個協議,總共涉及的錢超過100億歐元。
其中,歐盟答應再給超過20億歐元的援助;芬蘭宣布要設一個超過3億歐元的專門重建基金;荷蘭推出了3億歐元的援助計劃;德國也答應幫烏克蘭多買些“愛國者”防空導彈。
澤連斯基的話不光給烏克蘭戰后恢復指了條明路,還讓俄烏沖突里的經濟較量變得更受關注了。
澤連斯基
一、“馬歇爾計劃”:重建歐洲的“戰后復興教科書”
要明白澤連斯基說的“烏克蘭方案”,得先說說那個改變了現代歐洲格局的“馬歇爾計劃”。
1945年二戰結束的時候,歐洲大陸一片狼藉:工業產值比戰前跌了40%,法國北部的煤礦被炸了,德國的鐵路網只剩三成能用,英國的外匯儲備沒了,幾百萬難民沒地方去。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1947年在哈佛大學演講時直截了當地說:
“要是歐洲經濟不恢復,政治混亂和貧困就會成為極端主義滋生的土壤。”
這個計劃的核心不是簡單地給錢,而是一套周密的系統工程。
從1948年到1952年,美國通過《歐洲復興法案》給16個西歐國家提供了大概130億美元的援助(按2023年的錢算超過1500億美元)。
錢不是直接給的,而是通過“對等基金”來運作,受援助的國家得把援助的錢換成自己國家的貨幣,一部分用來進口美國的糧食、機器和原材料,另一部分存在本國的“對等基金”里,用來支持國內的工業升級、修基礎設施和農業現代化。
不得不說,效果好得驚人。
到1952年,西歐的工業產值比戰前增長了35%,西德的鋼鐵產量是戰前的兩倍,法國的農業出口翻了一倍。
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初步形成——1951年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為后來的歐盟打下了基礎。
就像歷史學家托尼·朱特說的:
“馬歇爾計劃不光修好了工廠,更重建了歐洲的信任和合作機制。”
馬歇爾計劃
二、烏克蘭式“馬歇爾計劃”:用“責任綁定”重新搞援助那套邏輯
澤連斯基提出的烏克蘭版計劃,明顯是想學著馬歇爾計劃“系統重建”的思路來,但核心差別很大。
從框架設計來看,烏克蘭的方案更注重“大家一起管”。
根據會議透露的消息,重建聯盟打算由烏克蘭政府、歐盟委員會、G7國家代表還有國際金融機構(像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組成,負責定重建的優先清單和資金分配規則。
專門設立的“烏克蘭重建基金”會用“混合湊錢”的方式:一部分來自俄羅斯被凍結資產的收益(估計每年能有幾十億歐元),一部分來自西方國家的財政援助,還有一部分通過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重建債券”來籌集。
澤連斯基在講話里特意強調:
“每一分歐元都得對應具體的重建項目,從基輔的地鐵修復到赫爾松的灌溉系統都算。”
這次會議的成果也能看出這個思路剛開始落實,歐盟給的20億歐元主要用來修能源基礎設施(烏克蘭70%的發電站在沖突中被損壞了)。
芬蘭的3億歐元專項基金用于建人道主義住房;荷蘭的3億歐元集中在恢復農業技術上(烏克蘭以前是“歐洲糧倉”,但因為港口被封,農業出口下降了60%)。
德國援助的“愛國者”系統雖然是國防方面的,但澤連斯基覺得這是“重建的安全前提”——畢竟,沒有防空保護,任何重建工程都可能被俄軍導彈炸掉。
和原版馬歇爾計劃最大的不同,是資金來源的“責任導向”。
馬歇爾計劃的錢全是援助國出的(美國承擔了90%),而烏克蘭的計劃把俄羅斯被凍結的資產及其收益當成“核心支撐”。
澤連斯基在會上多次強調:
“這場戰爭是俄羅斯挑起來的,它造成的損失理應由俄羅斯承擔。”
這種邏輯不光是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更想在國際輿論上打造“正義重建”的說法——把凍結的資產和重建聯系起來,能讓國際社會更支持烏克蘭。
烏克蘭重建
三、俄羅斯資產被凍結:從“制裁手段”變成“重建資金”
烏克蘭的想法不是空想,是基于這兩年國際社會凍結俄羅斯資產的實際情況。
自從2022年2月沖突爆發,美歐等國家對俄羅斯進行了多輪制裁,其中就包括凍結俄羅斯國家和富豪在海外的資產。
從國家層面來說,歐盟凍結了俄羅斯央行大約2100億歐元的外匯儲備(占俄羅斯央行總儲備的一半還多),美國凍結了俄羅斯官方大約300億美元的資產,英國、加拿大等國也凍結了幾百億歐元的資產。
這些資產主要是以債券、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西方金融機構里,產生的利息、股息等收益隨著時間在不斷增加。
按照有些歐盟官員的說法,單是這些凍結資產的年度收益就可能超過50億歐元。
從私人層面來說,凍結俄羅斯富豪的海外資產更具體。
除了英國凍結的切爾西俱樂部(估值約30億英鎊,后來通過特殊程序賣了,收益暫時由英國政府代管),歐盟還凍結了俄羅斯鋁業大亨德里帕斯卡旗下的歐洲工廠(價值約15億歐元)、鋼鐵巨頭莫爾達索夫的私人游艇(價值5億歐元)以及在倫敦、巴黎等地的豪宅(總估值超過200億歐元)。
美國司法部甚至成立了“打擊 kleptocracy”特別工作組,專門追蹤并凍結俄羅斯寡頭的海外資產。
這些凍結措施一開始是為了給俄羅斯經濟施壓,但隨著沖突持續下去,怎么處理這些資產慢慢成了國際社會討論的焦點。
烏克蘭這次提出把這些資產的收益用在重建上,就是想把“凍結”這種臨時的制裁措施,變成能長期起作用的重建資金機制。
就像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說的:
“我們正在研究法律途徑,確保這些資產的收益能合法地用在烏克蘭重建上。”
歐盟與烏克蘭
四、烏克蘭的實際困難:為啥非得走這條路
澤連斯基推動這個計劃,背后是烏克蘭承受不起的重建壓力和生存危機。
從經濟數據來看,烏克蘭的損失已經到了讓人吃驚的地步。
世界銀行2023年的評估報告顯示,烏克蘭重建需要4110億美元,相當于它2021年GDP的3.5倍。
具體到民生方面,全國有1.4萬座居民樓被毀掉,500萬難民沒地方去(占戰前人口的12%);基礎設施方面,30%的鐵路橋、40%的變電站、60%的港口設施都受損了;農業方面,200萬公頃農田因為有地雷污染沒法耕種,農機設備損失超過70%。
這么大的缺口,只靠常規援助根本不行。
雖然西方已經提供了約750億美元援助,但大多是軍事和人道主義援助,直接用在重建上的不到100億美元。
烏克蘭財政部算過,要是只靠國際貸款和援助,5年內債務率會超過200%,遠遠超過償還能力。
更深層的原因是地緣政治考慮。
烏克蘭想通過這個計劃加強和西方的“利益聯系”,當歐盟、美國等國家參與到具體的重建項目中,它們就更有動力保證烏克蘭長期穩定——畢竟,沒人愿意看到自己投的錢因為局勢變糟而打了水漂。
澤連斯基在會上的話也暗示了這一點:“重建不是慈善,是對歐洲安全的投資。”
另外,把俄羅斯資產和重建掛鉤,還能逼著西方在對俄制裁上保持一致,防止有些國家因為經濟利益而放松對俄限制。
普京
五、俄烏局勢的“新變化”:對抗升級和不確定因素
這個計劃推進下去,肯定會給本來就復雜的俄烏局勢帶來新變化。
對烏克蘭來說,要是計劃能落實,會有實實在在的好處,短期能緩解重建資金短缺的問題,中期能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治理能力(比如有歐盟專家參與項目管理),長期可能借助重建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比如從依賴重工業轉向綠色能源)。
更重要的是,能給國內傳遞“戰后有希望”的信號,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畢竟,持續兩年多的戰爭已經讓烏克蘭社會很累了。
但對俄羅斯來說,這絕對是觸碰紅線的挑釁。
俄羅斯外交部已經多次聲明:
“任何把俄羅斯被凍結資產用在烏克蘭的行為都是‘非法搶奪’,俄羅斯會采取一切手段報復。”
這種“報復”可能包括:進一步加大對烏克蘭關鍵基礎設施的打擊(比如最近轟炸敖德薩港口);對等凍結西方企業在俄羅斯的資產(俄羅斯境內西方企業資產估值約5000億美元);甚至可能限制糧食、能源出口來反擊(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國)。
國際社會的不同意見也可能成為阻礙。
雖然歐盟、美國態度積極,但有些國家(像印度、巴西)對“動用凍結資產”持保留態度,覺得這可能違反“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國際法原則,擾亂全球金融秩序。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態度也比較謹慎:
“重建需要國際合作,但處理資產得符合國際法。”
這種分歧可能讓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出問題——比如,歐盟內部得一致同意才能動用凍結資產的收益,而匈牙利等和俄羅斯還有些經濟聯系的國家可能會投反對票。
更關鍵的是,這個計劃能不能成功,最終還是看俄烏沖突的走向。
要是沖突持續或升級,任何重建成果都可能被戰火毀掉;要是雙方走向停火談判,俄羅斯會不會接受“用資產抵賠償”也會是談判的核心問題之一。
俄烏沖突
從馬歇爾計劃到烏克蘭的重建想法,歷史好像在重復“戰后復蘇”這個話題,但背景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當年的馬歇爾計劃誕生在美蘇冷戰剛開始的時候,而現在的烏克蘭計劃則處在俄烏直接沖突和大國較量的復雜局面中。
它能不能像馬歇爾計劃那樣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不光看錢到沒到位,更看和平能不能真的到來。
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