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徐蔚冰
7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以“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為開篇,系統披露了五年規劃的完成情況。這場發布會不僅是對中國發展成就的總結,更是一份面向全球的“中國方案”宣言。當經濟增量突破35萬億元、創新成果密集涌現、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時,很多人關心中國是如何實現這份亮眼“答卷”的?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結合發布會核心數據采訪了相關專家,以期解析這一發展奇跡背后的深層邏輯。
經濟韌性:35萬億元增量背后的“中國范式”
首先是規模突破,從“追趕者”到“領跑者”。鄭柵潔披露,五年間中國經濟增量超35萬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長三角經濟體,也超過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總量。這一數據背后,是年均5.5%的增速與對世界經濟增長30%的貢獻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地緣沖突加劇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創新動能,實現了增長質量的躍升。
結構優化: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
中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20種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十三五”末增長5倍,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第四代核電站投入運營。這些突破標志著中國正從“規模領先”轉向“質量領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二級巡視員張俊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升級不僅體現在高端裝備國產化上,更在于通過“人工智能+”推動全產業鏈效率提升。同時,2024年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已超24萬億元,這與“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目標高度契合,即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三新”經濟蓬勃發展來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創新突圍:從“卡脖子”到“定標準”
“十四五”期間的研發投入,是接近OECD平均水平的“硬核”投入。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較“十三五”末增長近50%,強度達2.68%。這一數據直接催生了“天宮”空間站運營、嫦娥六號月球背面采樣等里程碑事件。“當研發投入強度突破2.5%時,意味著中國開始從技術引進轉向標準制定,這在5G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已初現端倪。”蘇劍認為。
在技術攻堅上,船舶工業“三顆明珠”熠熠生輝。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運營、LNG運輸船全球領先,中國集齊船舶工業“皇冠三明珠”。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對基礎研究的長期投入。張俊偉指出,過去五年,中國在高溫超導、深空探測等領域的突破,證明通過新型舉國體制整合資源,能夠突破西方技術封鎖。
民生溫度:14億人的“幸福賬本”
在醫療養老方面,“一老一小”精準破題。五年間,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增至125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4億人次;長期護理保險參保超1.8億人。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保基本、兜底線”的民生邏輯。蘇劍表示,中國通過“普惠+精準”的政策組合,既解決了低收入群體的基本需求,又釋放了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2021—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6.4%便是最好的證明。
再看醫保改革,“十四五”期間,402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目錄,醫保跨省結算覆蓋全國。這一改革直接降低了患者負擔,更推動了醫藥產業創新。蘇劍強調,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倒逼企業從“仿制”轉向“創新”,2024年國產創新藥獲批數量已占全球總量的15%。
綠色轉型:全球增綠“四分之一”的擔當
在能源革命戰場,新能源發電占比超越煤電。“十四五”期間,中國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每3度電中有1度是綠電。這一轉型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在于技術突破。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陶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80%,風電整機制造占60%,這種“技術+市場”的雙重優勢,不僅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打下基礎,更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的路徑。
生態修復,森林覆蓋率提升的“中國方案”。“十四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5%以上,新增面積相當于陜西省,貢獻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陶嵐表示:“中國通過生態保護紅線、碳排放權交易等制度創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24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已覆蓋全國80%的縣域。”
開放新局:從“規則跟隨”到“規則制定”
一是市場準入。“十四五”期間,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縮減至29項,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民營企業數量增長超40%。這一開放力度直接提升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蘇劍表示,當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93項縮減至29項時,中國不僅在“引進來”上取得突破,更在“走出去”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新的步伐,2024年跨境人民幣結算占比已達38%。
二是全球治理,“一帶一路”的共贏實踐。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范圍擴大至產業、交通、民生等領域。這一倡議的深化,源于中國對全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西方國家沉迷于“脫鉤斷鏈”時,中國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民生項目合作,構建了新型國際關系,2024年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增長22%即是最好證明。
解碼中國奇跡的底層邏輯
一是制度優勢,即新型舉國體制造就的“中國智慧”。王文認為,中國在芯片、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突破,證明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新型舉國體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二是文化基因,即長期主義的“中國韌性”。王文指出,中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愚公移山”精神與現代市場經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既不同于西方的自由主義,也不同于蘇聯的計劃經濟,而是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同時,中國的成功是一種學習型文明。中國強調文明的交流互鑒,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就是為了應對人類文明的危機。
三是全球視野,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王文強調,當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時,實際上是在重構國際秩序。這種重構不是推翻現有體系,而是通過“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包容性發展。
面向2035的“中國坐標”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交匯點,中國的發展已超越經濟數據增長的概念,更在于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塑。當鄭柵潔宣布“102項重大工程年底前將全部完成”時,這不僅是規劃目標的實現,更是一個大國對世界的承諾:在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中國將以確定性行動,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新的選擇。
正如發布會現場懸掛的標語——“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這場持續五年的發展實踐,終將鐫刻在人類現代化的史冊上,成為后發國家實現跨越的典范。而一個嶄新的五年新藍圖也正在鋪展開來。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