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再添新戲碼——特朗普尚未啟程訪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已搶先一步抵達馬來西亞吉隆坡,準備在東盟外長系列會議上與中國外長王毅展開一場備受矚目的外交接觸。這場可能的"王魯會"不僅是中美關系的風向標,更折射出美國在貿易施壓、印太戰略和地緣布局上的多重算計。
魯比奧此行絕非簡單的“參會”。作為特朗普政府的核心鷹派人物,他肩負著四重戰略任務:一是借關稅大棒施壓東盟國家,8月1日美國將對多國加征10%-40%不等的關稅,其中馬來西亞面臨25%、印尼32%、泰國和柬埔寨36%、老撾和緬甸40%的高額關稅;二是試圖分化東盟與中國的合作,尤其針對印尼加入金磚國家、馬來西亞等國參與中國“一帶一路”的情況;三是試探中國在貿易、臺海等議題上的底線,盡管他因涉疆涉藏問題被中方制裁,無法正常訪華,但仍尋求在多邊場合與王毅接觸;四是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在南海、供應鏈安全等問題上構建對中國的輿論圍堵。
魯比奧(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魯比奧的行程安排充滿玄機。他原計劃訪問日韓,卻臨時取消并轉道馬來西亞,恰逢王毅參會。這一調整背后,是美國對盟友態度的微妙變化——日韓因加征關稅淪為"懲罰對象",而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因制造業潛力被美國視為“去中國化2.0”的關鍵支點。更耐人尋味的是,魯比奧此行可能通過"非正式接觸"實現與王毅的會晤,比如在會議間隙的走廊交談或第三方傳話,但中方已明確劃出紅線:“不支持臺獨”是中美關系的底線,若魯比奧回避這一立場,將直接影響特朗普訪華氛圍。
魯比奧(資料圖)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魯比奧的行動暴露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矛盾性。一方面,特朗普政府高喊“美國優先”,對盟友日韓揮舞關稅大棒,甚至導致美日、美韓貿易談判陷入僵局;另一方面,卻又試圖拉攏東盟國家組建反華聯盟,甚至威脅將東盟多國列入"支持金磚反美"的風險名單。這種"既要打壓中國,又要分化東盟"的兩面手法,已引發地區國家的警惕——馬來西亞外長公開呼吁"維護多邊主義",印尼采購中國無人機,菲律賓暫停美南海巡邏,均表明東盟不愿選邊站隊。
對于中美關系而言,此次可能的"王魯會"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方已釋放明確信號:只要美國展現誠意,落實"倫敦框架"承諾,雙方仍有對話空間。但關鍵在于美國能否在臺灣問題上回歸"四不一無意"的承諾——特朗普政府撤掉“不支持臺獨”表述的行為,仍是橫亙在中美之間的最大障礙。若魯比奧仍堅持"說一套做一套"的套路,這場會晤恐難逃"外交表演"的結局。
中國臺灣(資料圖)
眼下,中美博弈正進入關鍵階段。魯比奧的吉隆坡之行,既是特朗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試金石,也是檢驗中美關系韌性的重要窗口。未來幾周,雙方能否在關稅談判、臺海問題等核心議題上取得進展,將直接影響全球地緣格局的走向。正如王毅外長所言:"中美關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這句話,或許是對魯比奧此行最好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