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約秘書長呂特接受美媒采訪時,拋出警告:“若中國決定武力攻臺,極可能會事先與俄羅斯進行協調,由俄方在西方家門口的歐洲點燃戰火,牽制美西方注意力。”
他毫不避諱地使用尖銳比喻:“北約若不能建立讓克里姆林宮望而卻步的威懾力量,未來我們可能都得學俄語了。”呂特的預警,揭示了北約對歐亞大陸安全形勢的判斷:當中國啟動統一進程時,莫斯科或將默契地在西方側翼采取行動,牽制北約的力量。
北約秘書長呂特
呂特表示自己從密集的情報與軍事部署中,窺見了一些潛在動作,比如俄軍已將打擊北約東翼的能力提升了5倍有余——其三個月炮彈產量達到了北約全年產量的3倍,俄軍已如一把抵住歐洲腹地的尖刀。
呂特的警示背后,是北約推演了千百次的噩夢:若兩個強國真的展開東西聯動時,北約的戰略預備隊將在何處優先部署?資源的天平會在臺海和東歐之間痛苦搖擺。一位柏林安全政策研究員坦言:“任何一方的潰退都可能引發全局崩盤。”
另外,危險也不僅僅只來自外部。就在呂特發聲后,僅隔2日,美國戈維尼智庫報告揭露了西方國防體系一條內部弊端:美軍關鍵武器系統中竟有9.3%的核心零件需依賴“境外主要競爭對手”供應鏈,中國供應商在導彈防御領域比例高達11.1%,彈藥供應鏈占比達10.6%。
這個數字令五角大樓脊背發涼——一旦沖突爆發,華盛頓能否為太平洋艦隊持續提供導彈?西方軍工產業長期被官僚程序與不穩定的訂單壓垮。
當然,北約秘書長呂特的所謂深刻洞見,以及美國智庫的所謂關鍵武器系統中依賴競爭對手供應鏈,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炒作“中國威脅論”,以此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呂特所謂的“中俄聯動”,不過是他自己的臆想,妄圖將中俄友誼與“盟友”這個詞對應起來,以中俄作為共同威脅,加速北約軍事擴張,以及軍費開支的增加。另外,也不排除呂特希望協助美國,將北約向著東亞“東擴”,正式構建起“亞太版小北約”。
北約當下正向著5%GDP占比的軍費目標,咬牙沖刺。這一曾被譏為“瘋狂”的提案能獲得全票支持,背后推手是對北約大加鞭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但歐盟國家大多并不愿意增加軍費開支,所以呂特炒作所謂的俄羅斯會對歐洲發動攻擊,不過是想催促歐洲國家將軍費開支上調至GDP的5%,讓他能完成“爸爸”特朗普交代的任務。
至于美國智庫炒作所謂“軍工核心零件依靠競爭對手”,不過是老一套的“中國供應鏈威脅論”,符合美國鷹派的對華強硬觀點,推動搞所謂的“脫鉤斷鏈”而已。
最后,美國戰略重心向印太轉移已不可逆轉,在美國走向衰弱的今天,已無力兩線作戰,所以北約的存續和歐洲的安全,需要更多的依靠歐盟自己,這也是美國威逼歐洲國家增加軍費開支的原因之一。最后的最后,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不容外勢力干涉,同時以解放軍如今的實力,若真的開啟統一之戰,只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拿下臺灣,根本不會給北約反應的時間,至于所謂的“俄羅斯會幫助在歐洲方向發動攻擊,牽制北約”,不過是臆想罷了。因為我們不需要,俄羅斯也不可能這么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