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承載著方莊社區33年記憶的方莊購物中心以北京首個“博物館式購物中心”的全新面貌驚艷亮相。這座融合了老字號、非遺技藝與市井煙火氣的商業新地標,不僅是一次商業空間的迭代升級,更是一場傳統文化在現代商業語境下的生動實踐。
開業當天,購物中心的一樓擺起了“非遺”市集,本報記者現場采訪了幾位被邀請到場的“非遺”傳承人,透過他們的視角,走進這個充滿溫度與匠心的“活態博物館”。
羅氏風箏
一紙風箏載千年
(羅氏風箏傳承人羅煥文)
作為老北京人,年逾八旬的羅氏風箏傳人羅煥文自幼便對傳統手工藝情有獨鐘。在風箏藝術家關寶翔、趙為哲兩位民間工藝大師的指導下,他系統學習了風箏制作技藝,后來又通過中國廣播函授大學學習工筆花鳥和人物,為風箏繪畫打下了堅實基礎。
“風箏飛得好,扎、糊、繪、放四藝缺一不可。”羅煥文介紹起風箏如數家珍,“制作風箏的竹子必須選用青毛竹,且要自己批削。沙燕風箏是北京風箏的代表,它們可以做一系列,其中‘肥燕’憨態可掬,“夫妻燕”寓意比翼齊飛。”夫妻燕風箏是兩個風箏重疊在一起,中間兩顆紅心格外醒目。
羅煥文老人非常認真,他的攤位上不僅擺滿了適合休閑玩耍的風箏,供人購買,還帶來了七八個博物館收藏品級別的大風箏,那只大肥燕,中國美術館就收藏了同款,羅煥文說:“這只肥燕的售價是4000元。”
如今,羅煥文家中收藏有二三百個他制作的風箏,存放在十幾個大樟木箱子里。“我家里最大的風箏有兩米多高,占滿一面墻。”羅煥文說,“風箏不僅是玩具,更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希望通過方莊購物中心這個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風箏文化,愛上這門古老的技藝。”
臉譜與兔兒爺彩塑
指尖上的京味文化符號
(臉譜與兔兒爺彩塑傳承人林愛幸)
一個展位上,身穿中式服裝的林愛幸端坐桌前,手里正在描畫一只兔爺,仔細看,兔爺的身體居然是鏤空的。聊起來,林愛幸一開口便帶著濃濃的京味:“我師承工藝大師雙啟祥,是彩塑臉譜和兔兒爺的傳承人。”
“兔兒爺作為北京特有的文化符號,從明朝末年流傳至今,清朝時因乾隆皇帝屬兔而興盛,上世紀80年代由我師父雙啟祥恢復傳承。我們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從不偷工減料。”林愛幸指著手里正畫的兔兒爺,說這是“一路連升”,由蓮花和鹿的造型組合,寓意仕途順遂。
攤位的另一邊,還有不少做好的兔兒爺,“金玉滿堂”兔兒爺,魚的造型代表富足;拿著搗藥杵的兔兒爺則代表平安健康,其款式源自清代道光年間流傳到日本的圖案。
攤位上還有一些半成品,林愛幸說,制作兔兒爺工序繁多,要先做胚,再精心繪制,畫完瀝粉后還要上漆,非常費心,“別看它小,內容卻十分豐富,外邊很少見,而且做起來費工費時,像這個‘一路連升’售價300多元,其實遠不夠一天的工錢。但這是老北京的文化根脈,再難也要堅持。”
臉譜同樣是匠心之作,舞臺上用的穆桂英臉譜最為珍貴,擺在攤位上也格外顯眼,林愛幸說:“它的部分材料是真絲的,底下的胎也是手工制作,上面的點翠工藝過去是用翠鳥羽毛,如今我們已改用藍色綢子替代,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符合環保理念。”
女書
世界唯一女性文字的千年密碼
一個展位上的一本書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藏藍色封面,書名是《女書規范字書法字帖》。原來,這就是被譽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的女書,它流傳于湖南江永瀟水流域,已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女書是方塊漢字的性別變體,是中原儒家文化與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產物,記錄的是漢語土話,其字體傾斜,呈“多”字形,書寫時從右上角到左下角。傳統硬筆書寫的女書如同飄落的雪花,現代傳人用毛筆書寫則每一筆都似柳葉。
(寫著女書謎語的扇面)
女書文化的核心載體是“三朝書”文化品牌,三朝書工作人員田湉介紹:“三朝書也是女性在閨密出嫁前互贈的純手工縫制筆記本,上面用女書文字書寫七言或五言的‘傳記’,可以吟誦和吟唱,陪伴女性一生。”如今,清華大學趙立明老師編寫的《女書詞典》已第八次印刷,女書文化正以新的方式走向大眾。
“在女書流傳地區,會女書的女子被稱為‘君子女’,代表著才學和教養。”田湉介紹,女書主要通過家傳、私塾、自學等方式傳承,雖不足400個基本字,卻能完成自傳、書信、民歌、祭祀等多種內容,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季羨林和周有光先生都曾寫推薦書給《世界記憶遺產》,女書是人類的寶貴遺產,是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攤位上,一個打開的扇面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寫著兩行女書文字,田湉舉著扇面念道:“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原來這是一個謎面,謎底正是扇子。田湉說:“女書不僅是文字,更是女性智慧和情感的表達,我們希望更多人了解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
花絲鑲嵌
故宮手藝的千年匠心
“花絲鑲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發展于唐宋時期,明清時達到頂峰,它融合了花絲和鑲嵌兩種技藝,是中國最古老的精工技藝之一,也是傳統的故宮手藝。”花絲鑲嵌工藝師馮永剛指著展臺上的作品介紹道。
(花絲鑲嵌工藝師馮永剛的作品)
馮永剛說自己是中途轉到花絲鑲嵌行業的,至今已從業十幾年。他從小就喜歡做手工,長大后把我國的各種手工幾乎玩了一遍,“篆刻、木雕等等都做過,到花絲鑲嵌這兒我一下停住了,因為它在精工這一塊窮其一生都研究不透,而且不只花絲,還有鑲嵌。”
一個雙龍戲珠手鐲是馮永剛的第一件花絲鑲嵌作品,當時他花了12天才做完。他說:“花絲鑲嵌一般做花、做蝴蝶相對容易,做龍是最難的。這個龍是清朝的龍形,和其他朝代的龍不一樣,清朝的看起來比較霸氣,明朝的則比較威嚴。”
馮永剛帶到市集上的花絲鑲嵌作品擺了滿滿一個攤位,件件精巧至極,有的也會用到點翠工藝,點的是鸚鵡毛,鸚鵡是自己養的,“我們是等它們掉毛,然后采集起來再制作。”
馮永剛說,京派花絲可以做立體造型,像如意鎖、福祿等銀鎏金作品,他們的品牌名為白海棠,還首創了18k金花絲鑲嵌。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馮永剛說自己很少看手機,大部分時間沉浸在手工制作中,“花絲鑲嵌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心血,我希望通過方莊購物中心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古老而精湛的技藝。”
毛猴李
廢棄物里的老北京智慧
北京毛猴李第三代傳人楊愛玲也在現場,她今年72歲,已經有了第四代傳人,是她的兒子李強,今年44歲,“后繼有人,我放心了”。
(毛猴李兩代傳人展示作品)
展臺上的毛猴作品都是楊愛玲母子制作的,他們有一間毛猴制作工作室。“我們用的主要原材料是蟬蛻和辛夷,也用到很多生活中的廢棄物,通過粘、貼、塑等工藝,創作一系列故事場景。在制作過程中,需要發揮創意和靈感,比如用紅雙喜糖紙做蓋頭、小帽子。”
“粘一個毛猴有時需要好幾個小時,現在天氣潮,膠更不容易干。”楊愛玲說,他們家做毛猴用的膠都是綠色環保的,純手工藝制作,所以無法與機械化相比。
“目前銷售還是有市場的,喜歡的人多貴都不嫌貴,不喜歡的人白送都不要。”楊愛玲笑著說,他們主要是宣傳毛猴文化,展示老一輩的智慧結晶。“希望通過方莊購物中心這個平臺,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毛猴工藝,把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作為扎根方莊33年的區屬國企,方莊購物中心響應城市更新號召,深度融入豐臺區“倍增追趕合作發展”及方莊高品質商圈煥新計劃。他們的此次蛻變,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購物體驗,更搭建了一個非遺傳承與現代商業融合的平臺。在這里,市井煙火氣與文化底蘊交融共生,共同打造出一個“活態博物館”。正如一位非遺傳承人所說:“方購不僅是一個購物中心,更是一個文化客廳,讓我們有機會把老祖宗的智慧和技藝展示給更多人,這是我們傳承人的責任,也是榮幸。”
活動現場,方莊購物中心負責人還表示,今后將繼續引入博物館理念,打造貫穿豐臺地域文化、非遺技藝、老字號故事的三級沉浸式動線,將非遺技藝和老字號創新產品融入消費場景,構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空間。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勉
編輯/王勉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