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生活好了,在閩北,尤其是在建甌,“吃閏月飯”吃得特別熱鬧。閩北這地方,建甌人為什么如此看重吃閏月飯?閏月飯吃什么、怎么吃?這里頭有什么“潛規則”或是注意事項 ……凡此種種,加之今年又恰逢閏二月,特將這一大堆困惑,匯聚成九問九解,全盤予以揭秘闡釋。
一問一解:
什么叫“吃閏月飯”?
最權威的回答是:“吃閏月飯”,也叫 “吃后頭飯”,或叫“吃六親飯” ,主要流行在以建甌為中心的閩北及周邊地區,一般大約三年間,有一年會多出一個月,叫閏月,在這個閏月,父母或兄弟,必須擇期在家里辦一桌比較豐盛的酒菜,請已出嫁女兒或姐妹回娘家吃,這就叫做“吃閏月飯”。
出嫁女兒或姐妹因故沒有回娘家吃的,娘家還要送去給她吃,以示有父兄這個靠山和保護傘做庇護,夫家人等不能輕視欺壓她。此俗解放后逐漸擴大,堂兄妹、表兄妹、女友閨蜜之間都有互請,近年都到酒家辦團聚宴的。
二問二解:
為什么要“吃閏月飯”?
關于為什么要“吃閏月飯”這個話題,民間傳說主要有兩個版本:
傳說一:古閩說。據說早在古閩族或閩越族之時,因為一般的平年年份,一年是十二個月,但碰到閏年,一年就變成了十三個月,多出一個閏月,不在這十二個月內。在族群的先民們,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女人沒有地位。男人把女人娶到家,只給她吃十二個月的飯,多出的一個月,得由娘家負責。所以到了閏月,男家就將女人趕回娘家。在古時候,沒有娘家可回的女人,男人不給飯吃,或者只給些殘羹剩飯,被人瞧不起,抬不起頭來。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閩北建甌的老祖宗,發明了“吃閏月飯”這個法子,夫家和娘家,兩家都皆大歡喜,妥善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傳說二:公主說。聽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說,“吃閏月飯”,是下嫁到建甌東峰小桂林謝璧的南宋理宗壽安公主發明的。她是一位特別聰慧的女子,為了能讓天底下的姐妹們,都有一個合乎禮法與情理的理由,與自己的父母兄弟三年團聚一次,盡享天倫之樂,公主奏請皇帝恩準的一個特特殊禮俗。在古時候,對于出嫁的女人來說,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想通過“吃閏月飯”,向夫家和鄰居很含蓄地傳遞與暗示一點信息,表明自己的后頭(即娘家),特別關注和在乎自己,希望別人不要輕視和欺負自己。以往,每到閏月,出嫁的女人們,都眼巴巴的盼著娘家人早點來接自己,能在別人羨慕的眼神中回自己的娘家。娘家越多人來接,就表明后頭(娘家)背景越大越強,他人也就越不敢隨便欺負自己,自己在夫家的地位也越高。
三問三解:
“吃閏月飯”盛行在哪些地方?
“吃閏月飯”的習俗,現今主要盛行在以建甌為中心的閩北一帶。
在歷史上,“吃閏月飯”主要是流行在以古建安和甌寧(都在現今建甌)為中心的建安郡、建州、建寧府所轄的地域范圍,包括松溪、政和、建陽、崇安、浦城、壽寧及其輻射到周邊的屏南、古田等地。
四問四解:
“閏月飯”何時吃?吃多久?
在古代,“吃閏月飯”的時間,是有等級劃分的,在民間,人們把它分成了三等。
據說,約定俗成的規矩是,有錢人家,閏月頭早早地就把出嫁的女兒或姐妹接回家,頭尾要整整吃上一個月。中等人家,希望能拖上幾天,以減輕自己的負擔,于是就閏月中去請,大概要吃個半個月左右。而窮苦百姓,因為自家的生活也很清苦,就一拖再拖,直捱到閏月底,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去接,最多也就吃個兩三天。
因此,“吃閏月飯”在時間上,就有了不成文的等級之說:上等人月頭請,中等人月中請,下等人月尾請。
通常情況,當地人比較喜歡初三、初六、初九。因為三六九,是當地人的吉祥數。
五問五解:
“閏月飯”吃什么?
在當地,民間流傳著:“吃閏月飯”:吃泥鰍有修;吃豆腐有富有福,吃雞蛋穿綢緞的種種說法,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
但是,不論你吃什么,在當地,還是有一定的講究和套路的。若是大富人家,體現身份的頭牌大菜,肯定少不了冬筍挖底和肚絲雞茸;若是一般的小老百姓,也少不了兩樣家常的媽媽菜:一樣是珍珠納底,一樣是高湯粉丸。但不管你是吃山珍海味,或是吃粗菜淡飯,有一道是一定得上的,那就是“八寶飯”!所以,“吃閏月飯”,“八寶飯”是壓軸的主食,女人們無論如何,都得吃上一口。
此外,在當地,因為盛產蓮子,往往都會做一道“冰蓮”,不是冰凍的蓮子,而是冰糖蓮子,寄寓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圓圓滿滿、多子多福。
六問六解:
“閏月飯”由誰請?請誰吃?
“吃閏月飯”,由什么人來請?一般來說,父母在世時,由父母親來請;父母不在世的,則由兄弟牽頭請。兄弟負責請的“閏月飯”,一般由老大召集,幾個兄弟合起來分攤。若是大富人家,則由幾兄弟,按從大到小順序,分別單獨宴請。
“吃閏月飯”,請哪些人來吃呢?一般來說,父母、兄弟必須把所有出嫁的女兒、姐妹們請回家中,一家人相聚就餐。“吃閏月飯”的主賓,是出嫁回娘家的女人們。
七問七解:
“吃閏月飯”有什么特殊的禮儀?
“吃閏月飯”有什么“潛規則”?有什么特殊的禮儀講究?通俗的說,有什么注意事項?在當地,“吃閏月飯”有兩大禮俗,必須清楚。
禮俗一:女兒(尤以出嫁的頭年為重),須向父母(或兄弟)送魚和褲料等禮物,表示祝愿娘家:年年有余、大富大貴;
禮俗二:父母(或兄弟)回送出嫁女雨傘和蕉扇等禮物,寓意娘家人永遠都是出嫁女遮風擋雨的保護傘,像蕉扇一樣招之即來。
禮俗三:“吃閏月飯”的時間,千萬記得安排在月頭,忌諱放在月尾。安排在月頭,體面;安排在月尾,不體面。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在過去,一般的小老百姓人家的出嫁女,吃過“吃閏月飯”,就及時回夫家;若過夜,就要住三天。
在當地的農村,吃閏月飯的伴手禮,一般要一刀肉、幾個蛋、一捆腌菜,外加幾斤大米和食鹽。
八問八解:
古今“吃閏月飯”有何變化?
變化一:時間。“吃閏月飯”的時間,舊時有月頭月中月尾的等級之分,現在大家的生活好了,移風易俗,不講這個了。大家都愿意選擇在月頭,體體面面的為自家的出嫁女,辦個歡天喜地的團圓飯。
變化二:地點。“吃閏月飯”的地點,舊時一般都安排在娘家或兄弟家里,如今基本上都安排在酒家。
變化三:對象。“吃閏月飯”的對象,舊時,主賓主客,都是自家出嫁的親閨女或親姐妹,如今吃“閏月飯”、“六親飯”、"后頭飯″的對象與范圍,已不僅限于自家的親閨女親姐妹啦,堂姐妹們、表姐妹們,甚至閨蜜、同事、鄰里、朋友,也時新吃起“閏月飯”來。好熱鬧的女人們,抓住“吃閏月飯”這一借口,都紛紛爭先恐后搶在閨月頭這個“一等”時間里,把親朋好友們,請到家中一起萌萌的“吃閏月飯”。現今的"吃閏月飯",已經演變為:大家伙有個理由,抽點時間,招呼上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帶上孩子,歡聚一堂,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其樂融融過個新女兒節。
變化四: 禮儀。“吃閏月飯”的禮儀,從最初的吃一個月或半個月或小幾天,演變為象征性的吃一餐。從最初娘家人大呼小叫、大車小轎的到夫家迎請,演變為一個電話一條微信一次歡聚的團圓飯。從最初諸多的禮數套路,演變為一種象征,很多復雜的講究,逐漸簡化,大家往往不帶禮物、不買東西,主人給客人發個紅包,客人也給主人回個紅包,盡到禮尚往來即可。
九問九解:
“吃閏月飯”有何民俗文化意涵?
“吃閏月飯”,其中到底有什么厚重的民俗文化意涵?通過精篩細選,我覺得這里頭,最有味道的有以下兩點。
民俗文化意涵一:是在舊社會,主客觀上,都對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禮教中,弱勢群體女性的一種無形的保護。
民俗文化意涵二:是在舊社會,主客觀上,為父女,母女,兄弟姐妹的親情人倫,構建和創設了一個溫情的港灣。
我們的老祖宗真的很有智慧,一個小小的“吃閏月飯”習俗,就巧妙地化解與緩和夫家與娘家的沖突矛盾,解決了困擾世人的社會和諧、家庭和睦這個大難題。
來源 | 閩源之窗 建甌史志
編審 | 華陽
終審 | 楊曉華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