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遇見蛤蟆先生的。
準確地說,是在羅伯特·戴博德那本薄薄的心理學入門書里。
當時的我剛經(jīng)歷了一場職業(yè)危機,整個人像被抽走了骨頭似的,軟塌塌地蜷縮在沙發(fā)上。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我本以為會讀些拗口難懂的專業(yè)術(shù)語。
沒想到迎面撞上的,竟是一只穿著格紋西裝、戴著圓框眼鏡,跟我一樣有點蔫蔫的蛤蟆。
這位蛤蟆先生住在河岸邊的豪華莊園里,家里有祖?zhèn)鞯尼劸茝S,表面上過著令人艷羨的生活。
可當他的朋友們——獾、河鼠和鼴鼠,發(fā)現(xiàn)他整天不梳頭不洗臉,動不動就掉眼淚時,他們決定送他去看心理醫(yī)生蒼鷺。
看到這個開頭,我忍不住笑了。
這不就是我們嗎?
表面上光鮮亮麗,朋友圈里永遠歲月靜好。
實際上,心里早就亂成一團亂麻。
還得等著別人推一把,才肯承認自己“撐不住了”。
蛤蟆先生第一次躺在蒼鷺診所的沙發(fā)上時,那股子裝出來的“沒事人”勁兒,我太熟了。
他用夸張的手勢描述自己的抑郁,卻又時不時蹦出幾個心理學名詞,仿佛這樣就能證明他"真的沒事"。
這種表演我太熟悉了——
在朋友圈發(fā)健身照證明自己"積極向上",在同事面前講段子顯示自己"樂觀開朗",在父母電話里提高聲調(diào)假裝"一切都好"。
成年人的劇本,好像都寫著“不準讓人擔心”。
但隨著十次心理咨詢的展開,蛤蟆先生硬撐的面具開始松動。
蒼鷺醫(yī)生用簡單的"兒童-父母-成人"自我狀態(tài)模型,幫他看清自己不開心的根源。
原來他那看似沒心沒肺的快樂,是童年時,為了討好嚴厲父親而練就的。
他對朋友刻薄評價的過度敏感,源于內(nèi)心那個從未長大的自卑小孩。
讀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手里的咖啡早就涼透了。
窗外的雨下得更密了。
原來我們終其一生,都在重復著童年的生存方式啊。
書中有一處看得我鼻子一酸。
當蒼鷺問蛤蟆"你感覺怎么樣"時,他條件反射般地回答:"挺好的,謝謝你。"
醫(yī)生沒說話,就那么等著,直到蛤蟆的眼眶慢慢變紅。
這個場景太戳人了,像是一面鏡子照過來:
我們不都這樣嗎?
從小被教育"要堅強""別動不動就哭",到最后連自己什么情緒都講不清了。
生氣說成“有點急”,難過說成“有點累”,真疼了,就用“我沒事”三個字死死捂住。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蛤蟆逐漸學著對自己坦誠的過程。
當他終于承認"我不好,我很痛苦"時,好像有什么東西真的開始變了。
這讓我想起自己失業(yè)后的那晚,在浴室崩潰大哭的經(jīng)歷——那是我第一次允許自己哭出來。
原來承認自己不行,不是慫,是真的需要勇氣。
就像蒼鷺醫(yī)生說的:"情緒不是洪水猛獸,它們是你存在的證明。"
合上書時,雨已經(jīng)停了。
我低頭一看,不知何時在紙上畫了只穿西裝的蛤蟆,旁邊寫著:"今天我感覺..."
后面的空白處,我猶豫了半天,寫上了"迷茫但有點好奇"。
這大概就是閱讀這本書的奇妙之處——它不會讓你突然就開心起來,但會悄悄在你心里種下一顆種子:
也許我們可以像蛤蟆先生那樣,學著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
現(xiàn)在每當我習慣性想說"沒事"時,總會想起那只坐在心理咨詢室里的蛤蟆。
于是我會停下來,像拆禮物一樣,小心地拆開自己的情緒包裝紙,看看里面到底藏著什么。
有時候是焦慮,有時候是委屈,有時候連我自己也說不清那是什么。
但沒關(guān)系,至少我不再假裝快樂了。
畢竟,連蛤蟆先生都需要去看心理醫(yī)生,我們這些普通人又何必苛求自己永遠陽光燦爛呢?
在這個鼓勵"要情緒穩(wěn)定"的時代,或許真正的成熟不是永遠波瀾不驚,而是能坦然地說:
"今天我的心情像被踩爛的葡萄,但我允許它存在,都會好的。"
來評論區(qū)聊聊吧~
你心里那只“穿西裝的蛤蟆”,
最近在想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