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車內防熱防曬成了熱門話題!
近日,一位 SU7 女車主發視頻質問,「雷軍出來說個話行不行?你們研發,研發的什么產品呢?這不是說是挺牛的嗎?這玻璃防曬,都快把我曬禿嚕皮了」
一段視頻引爆網絡!
在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各品牌為爭奪消費者目光,紛紛祭出亮眼賣點。小米 SU7 自登場以來便自帶流量光環,雷軍親自站臺宣傳的全車防曬功能,曾讓不少消費者心動不已。然而,一位女性車主的短視頻吐槽,卻讓這場看似完美的營銷敘事出現了裂痕。
雷軍曾在直播中自信宣稱,「夏天到了,小米 SU7 做了全車防曬,在夏天的時候呢,溫度比別的車低十兒度」!
官方資料更是詳細列舉了三層鍍銀前風擋、雙層鍍銀天幕、UV-IR 涂層車窗等技術參數,將其防曬能力換算為 SPF100 + 的防曬霜防護等級,為車主打造了一個移動的 "陽光屏障"。這種極具誘惑力的宣傳,讓不少消費者對其夏季駕乘體驗充滿期待。
但現實場景卻與宣傳畫面形成強烈反差。視頻中,這位女性車主無奈吐槽自己快被曬成禿子,車內乘客不得不打起遮陽傘、裹上頭巾防曬,儼然把車廂變成了露天防曬現場。這種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迅速消解了此前技術宣傳構建的專業形象。
從產品邏輯來看,此次爭議暴露出宣傳與實際體驗的深層矛盾。汽車防曬效果受日照角度、環境溫度、使用場景等多重因素影響,實驗室數據與日常使用體驗本就可能存在偏差。但小米在宣傳中過度強調技術參數的絕對性,卻未對實際使用中的限制條件作出充分說明,這種信息不對稱最終引發消費者不滿。
事實上,汽車作為復雜工業品,任何功能宣傳都應保留必要的理性空間。防曬技術參數可以量化,但用戶體感卻難以用數字精準定義。當宣傳話術將技術優勢絕對化,就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種下不切實際的預期,一旦實際體驗不及預期,反噬效應便會加倍顯現。
隨著事件發酵,網友戲謔這是 "高端日光浴,免費送";
有人直言 "一個敢說,一個敢用";
網友調侃“別人說的防曬沒說防熱,說省油沒說省錢,說速度快沒說到目的快”
還有人以 "當時不讓你買小米你偏買" 的調侃,折射出消費選擇中的情感因素。
更有人聯想到余承東的自嘲,感嘆 "自己的營銷水平差距大,演講水平也不好,說話結結巴巴,很多功能沒有宣傳出去。別人宣傳防曬能力強,享界 S9 防曬這么強,結果別人說自己的車不防曬。"
鄔賀銓院士:除了華為,其他都在用外國芯片!網友:自主可控才是米國忌憚的原因
零跑朱江明:未來中大型SUV賣五六萬,活下來的車企最多為手機廠數兩倍!網友:先騎二輪,坐等實現!
提到殲-10,印尼軍方發言人笑得嘴都合不攏了
美大使污蔑中國偷竊技術!中國專家霸氣回懟:你們根本沒有我們擁有的技術
巴鐵前外長:我們鎖定了20架印度戰機,只選擇擊落其中6架,我們克制!
雷軍隔空回應余承東,小米和華為在汽車方面接下來的競爭中,你更看好誰?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坦言:美國禁令逼走大量人才,大多去了華為,反倒讓中國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