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劉佃臣
“誰也忘不了村里這口老井,甘甜的井水養育了一代代人……”飽含深情的村歌《我的老井》在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順德莊村廣為傳唱。這首歌不僅喚醒了村民對古井的集體記憶,更唱響了新時代順德莊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的精神面貌,成為該村以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順德莊村這口老井,有著三百年的歷史,井沿青石板上被井繩磨出的道道深溝,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清澈甘甜的泉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村民。2023年底,臨沂市技師學院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軒詩東到任后,敏銳地意識到這口老井不僅是生活之源,更是激活鄉村的文化富礦。他帶領村“兩委”以文化為犁鏵,深耕這片飽含精神養分的沃土。
向下扎根 井繩文化筑牢振興之基
村口矗立的“人生順利靠厚德”名片,無聲訴說著厚德載物的古訓。村黨支部領辦的“德音農業專業合作社”,其名源自《詩經》“德音不忘”,巧妙融入“順德莊”的“德”字,既傳承美德記憶,更與新時代“和美鄉村”建設目標深度契合。這份向下扎根的堅守,如井繩般牢牢系住了村莊的文化命脈,道道井繩深痕,成為村莊精神的圖騰。
軒詩東甘做那根“連接黨群的井繩”,將黨的政策化作汩汩清泉。他協調天人規劃設計院專業團隊無償設計,將垃圾遍地的閑置地蛻變為270平方米的古井文化廣場;邀請著名詞作家華桐甫先生作詞,著名音樂人白振華先生譜曲,譜寫傳世村歌,讓鄉愁在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秦鵬楠的歌聲中回響。
向上涌泉 文化活水澆灌文明之花
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能真正煥發生機。順德莊村以古井為切入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田間地頭綻放光彩。
非遺煥新顏:剪紙傳承人苗苗手中的紅紙化作靈動的窗花與“?!弊?,村民在指尖藝術中感受千年智慧。
墨香潤童心:“第一書記”軒詩東執起毛筆,公益書法班上孩子們的一筆一畫,勾勒出文化傳承的未來圖景。
鄉音寄鄉情:柳琴戲《張郎與丁香》的悠揚唱腔回蕩在村頭,市柳琴劇團送來的不僅是藝術盛宴,更是扎根鄉土的深情。
文化的力量如泉涌般浸潤心田,更外化為行動自覺。黨員們走進魯南制藥集團,在“時代楷?!壁w志全的事跡與沂蒙精神報告會中淬煉黨性;他們走進郁九曲社區,學習“黨建+電商”的發展新路;他們深入郭家灣合作社,探尋土地集約化經營的致富密碼……一次次外出求經,為村莊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皮膚病醫院的義診溫暖了留守老人,市關工委與濟寧商會“六一”的愛心書包點亮了困境兒童的夢想—多元力量匯聚,共同書寫著“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的實踐答卷。
德音永續 和美畫卷繪就振興未來
當夕陽的余暉灑滿古井廣場時,村民們的《我的老井》合唱聲悠揚而起。這歌聲,是“德音不忘”的文化自覺,也是“井繩精神”的務實傳承,更是黨群同心擘畫的和美愿景。
在軒詩東的工作藍圖中,深挖“井繩文化”內涵、傳唱村歌凝聚共識,只是起點。未來,順德莊村將緊扣“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文化支撐、打造和美鄉村”的主線,繪就一幅:“以古井為圓心,產業興、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和美鄉村畫卷,讓文化活水持續滋養村莊的未來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